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15年第11期
编号:12738865
学会不“悲秋”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1日 《科学养生》 2015年第11期
     秋风起,落叶四处飘,秋风似乎真的有些无情。而深秋时节,红衰翠减,百花凋零,“枯藤,老树,乌鸦”,更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临草枯叶落的秋天,心中常有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悲秋”情绪。

    不可否认,描写或感悟秋景的文学艺术作品确实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像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和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感叹;“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柳永在初秋的阵雨中就感受到了一种凄苦之情;“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这两句诗,更是写尽了秋日的凄凉和忧愁。

    当然,“悲秋”情绪的产生,也有着一定的客观的生理的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2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