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79177
现代信息也会令人生病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科学养生》 2007年第7期
     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信息过剩对人体是有害的。曾有报道说,日本的筑波是个闻名世界的科学城,在那里工作的科研人员,常出现烦躁、抑郁、沮丧、疲劳、失眠、厌食、紧张、焦虑等一系列症状,有的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人们把它称之为“筑波病”。究其原因,信息的输入、贮存及再现都要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庞杂的超负荷信息则会导致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引起相应内脏器官功能的紊乱,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及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等,从而损害身心健康。

    信息环境是指由报纸杂志、广播影视、广告宣传、电报电话、戏剧音乐、文化教育等各种媒介组成的信息网络。正常情况下,人们对信息都具有一定的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但当信息量超载,超过大脑接受的“阈值”,或机体处于疲劳状况仍强迫其硬性接受时,则会出现下列征象:

    信息饱胀感

    人体摄入过多的食物,会出现消化不良症。同样,大脑对大量信息来不及消化,未经分析处理的信息积贮,也会引起“信息消化不良症”,出现头昏脑涨、烦躁易怒、无精打采、注意力涣散、思绪紊乱以及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等征象。常见于那些每天接触大量文献资料和大量反馈信息的科技管理人员及沉溺于电视、游戏机等娱乐活动的少年儿童。

    信息紊乱感

    现代知识更新周期日趋缩短,加上现代电子计算机贮存的庞大信息库可供利用,使不少意义重叠、似是而非、互相矛盾、新旧兼有、众说纷纭的信息拥挤在大脑里互相干扰,使一些不善于分析、处理信息的人的大脑皮层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活动均有抑制和倒错,使思维活动缺乏条理性、逻辑性,甚至出现幻听、幻视等精神障碍,有的则会发生性格、行为、生活习惯的改变。

    信息惶恐感

    面对信息爆炸和知识的更新换代,部分老年人的观念跟不上社会的潮流和时代的步伐,因而产生消极失望、自暴自弃甚至悲观厌世的不良情绪,易诱发心脑血管疾患。面对知识量的增加、学习任务的加重及升学考试的压力,有些学生对学习会产生惶恐感,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同时伴随情感精神障碍的发生。

    信息过敏感

    一部分人,当接触以往曾经引起自己痛苦经历的信息或类似的信息时,便会引起心理排斥现象。美国有位心脏病患者,对电视广告的多种新药屡试不灵,从此以后便不再吃任何药,坐以待毙。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信息过敏使人产生多疑、神经质、人际关系紧张、对人对事判断失误等,有害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污染将成为今后重大的社会问题。目前,生物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被人们关注,但对信息环境的污染及由此引起的“现代信息过剩综合征”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避免此种危害,人们在吸收现代知识信息时,切忌填鸭式、板块式,要学会训练自己的大脑,将繁杂的信息条理化、层次化、兴趣化,以减少信息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编辑/吕毅, 百拇医药(王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