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038784
要智慧,不要“痴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日 《科学养生》 2006年第6期
     本栏目撰稿人张冰隅教授,研究养生文化20多年,著作颇丰,并在多家媒体开辟养生专栏。同时,他本身也是养生实践者,是养生界知行统一的名家。

    人们常说“聪明人有智慧,智慧者很聪明”。其实这两句话都有点“问题”。

    “聪”——听觉好;“明”——视觉好。古书《管子·宙合》:“聪明以知,则博”。意思是:听觉和视觉好的人可以因而吸收到许多生活信息和社会信息,就有可能成为“博学之士”。人们则常称这种人为“聪明人”。

    “智慧”,在中国古代是指“智谋”,《孟子·公孙丑上》中即有“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之说。后来引进佛教学说时,曾把佛家语“般若”译成“智慧”。但不久人们即发现佛家讲的“般若”非常人可以获得,是一种超越常人的特殊认识,正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说运用了可以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就可以成佛了。故大乘佛教曾称之为“佛教之母”。这种“智慧”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因此还不如把佛家所讲的超越常人的“智慧”,直接用梵文的音译即“般若”(应读bōrě)来表示。而“智慧”二字就可以留给常人用了。但自从有了佛家对“智慧”的高度评价后,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把“智慧”与“聪明”作了一定的区别:“聪明”的人无非善于吸收、运用各种知识和信息;而有“智慧”的人还善于总结和运用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