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3年第8期
编号:11104142
老人“自私”身不由己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1日 《科学养生》 2003年第8期
     一位陈女士对我说,她那七十多岁的公爹原先慷慨大方,在后辈面前从不计较金钱。可退休不到几年,就像换了个人一样,经常因为钱与家里人吵架,甚至像孩子一样与孙子争吃的……真是越老越讨人嫌。

    听了陈女士的话,使我联想起一种社会现象:对年幼孩子的自私行为或做的错事,人们往往会以“年龄小不懂事”为理由原谅他们;但对老人的某些自私行为或过失,不少做晚辈的却常常不能予以谅解,甚至因此歧视、辱骂老人。其实,这样对待老年人是很不公平的。

    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大脑功能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老化,甚至死亡的过程,人格发展也有一个从私我到自我、超我的过程。例如,3-4岁的孩子,想要的东西,不管是自己的、别人的、能要的、不能要的,他们都要。因为这时,他们还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逻辑思维,人格处于“私我”阶段;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分得清自己的和别人的,懂得了只拿自己的东西,进入“自我”阶段;最后才形成明确的道德观念,知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进入“超我”阶段,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老化后,人格又会向“自我”和“私我”逆向退化,人也就会出现一些幼稚的、类似孩子的行为。因此,从生理上讲“年幼无知”与“老糊涂”都是大脑功能不健全引起的。某些老人变得令人生厌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失,而完全是“身不由己”造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像理解、迁就孩子们的失误和自私行为一样对待老人的失误和自私行为,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和照顾。

    编辑/张宇, 百拇医药(严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