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 2016年第2期
编号:12839904
小儿误服中毒的相关因素与干预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6年第2期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人民医院 6784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误服中毒的相关因素与干预。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急诊科收治的48例误服中毒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主要来自农村,共27(56.25%)例;主要为男性30(62.50%)例;误服工业化学药33(68.75%)例最多,其次为8(16.67%)例误服药品;误服主要集中于1-3岁,共31(64.58%)例,其次为4-7岁共10(20.83%)例。结论:小儿由于年龄特点易发生误服中毒,家长应加强对其监管,并妥善保管有毒药品与药物,全面掌握用药基本知识,且小儿误服需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小儿;因素;误服中毒;干预

    小儿因年幼无知,一旦家长未妥善保管药物及不恰当使用药物,极易导致小儿误服中毒。相关资料表明[1],小儿急性中毒指的是具毒性作用物质进入至人体后引发组织与器官等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将近75%是因药物中毒所致,对小儿生长发育产生极大影响。因此,为有效避免小儿因中毒而引发不必要伤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急诊科收治的48例误服中毒患儿临床资料,并针对小儿误服中毒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干预策略,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急诊科收治的48例误服中毒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中毒相关诊断标准:存在中毒临床表现,且少部分存在特异性体征;存在明确误服中毒史,找到药物未服完容器等;小儿胃内容物、尿、血、粪便中检测出特异性酶变化及毒物。

    1.2方法

    统一制定小儿误服中毒登记表,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一般资料、中毒类型、年龄分布、城乡分布等;登记表由医院汇总之后予以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s)计量资料,t行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行组间比较,P<0.05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误服中毒基本情况

    2.1.1城乡分布:其中农村27(56.25%)例,城镇21(43.75%)例。

    2.2.2性别分布:其中男性30(62.50%)例,女性18(37.50%)例。

    2.3.3年龄结构:其中4(8.33%)例8-14岁,10(20.83%)例4-7岁,31(64.58%)例1-3岁,3(6.25%)例小于1岁。

    2.2本组误服中毒情况分析

    2.2.1本组误服中毒类型

    本组48例患儿中3(6.25%)例误服农药,4(8.33%)例误服毒鼠药,33(68.75%)例误服工业化学药,8(16.67%)例误服药品。

    2.2.2本组误服药品与年龄分布情况

    本组误服主要集中于1-3岁,共31(64.58%)例,其次为4-7岁共10(20.83%)例,详见表1。

    表1 本组误服药品与年龄分布情况

    类型小于1岁1-3岁4-7岁8-14岁总计

    农药0(0.00)2(4.17)1(2.08)0(0.00)3(6.25)

    毒鼠药0(0.00)4(8.33)0(0.00)0(0.00)4(8.33)

    药品1(2.08)3(6.25)1(2.08)2(4.17)7(14.58)

    工业化学药2(4.17)22(45.83)8(16.66)2(4.17)34(70.83)

    总计3(6.25)31(64.58)10(20.83)4(8.33)48(100.00)

    3.讨论

    每一年我国将近200万意外伤害患儿需入院予以急诊处理与治疗,而误服中毒属小儿意外伤害常见类型[2]。为有效避免小儿因中毒而引发不必要伤害,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48例误服中毒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小儿误服中毒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干预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儿来自农村27(56.25%)例较之城镇21(43.75%)例显著更高,分析原因可能与城镇人群家中药物储备较多相关。本组误服主要集中于1-3岁,共31(64.58%)例,其次为4-7岁共10(20.83%)例,这与冯浩伟、纪巧慧等人[3]文献研究结果类似。

    分析原因可能为:小儿误服中毒为急性中毒最主要的原因,此年龄段小儿好动、好奇,无危险意识,且无法对不同类型药品进行辨别,大多因小儿玩弄药物后手上残留的药物进入至口内,或误把药物作为食物食用。加之患儿家长对小儿意外受伤意识的缺乏,监护小儿工作不到位,且家中毒药、药品未妥善保管,导致患儿可轻易达到毒物或药物,进而引发其中毒[4]。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48例患儿中33(68.75%)例误服工业化学药(高锰酸钾、瘦肉精、清洁剂、苯等),3(6.25%)例误服农药(机磷、除氟乙酰胺、虫菊及毒鼠强等杀虫药、灭鼠药、灭蝇药),分析可能与农药灌装容器相关,大部分发生误服中毒农药容器均为果汁饮料、可乐瓶;4(8.33%)例误服毒鼠药(樟脑丸、灭蚊剂、老鼠药),主要是因毒鼠食饵芳香、色鲜,小儿抵抗诱惑力能力差,进而引发中毒情况[5]。

    由此可知,针对上述小儿误服中毒情况可得出以下预防措施:⑴家长需妥善保管家中常备药物,对于常用药物应上锁保管,且对药箱予以定期清理,丢弃过期药至安全空间。孩子生病需尽可能于儿科医师生或者药师亲自指导下服药,且用药前仔细检查服用药物有效期,切勿随意增加剂量,或滥用成人药。⑵家长需加强对低龄小儿监管,且低龄小儿需安排专人看管,学校可向年龄稍大儿童传授必要用药知识及健康知识,以提高其辨别能力,使其对清楚、正确对待药物。⑶幼儿园、学校老师及家长需承担监护责任,妥善保管农药、老鼠药等毒性物质。老鼠药应放于隐蔽地方,且及时予以清理,防止小儿误服[6]。此外,切勿将农药存放于饮料或食品容器内,且放于小儿无法拿到的位置,农药用完后切勿空随意丢弃农药瓶,尤其是于农药中毒高发区,需加大合理、安全贮存与使用农药知识宣传力度,严禁将蔬菜、粮食与农药放置同一空间,且切勿二次使用农药器皿[7]。⑷家长一旦发现小儿误食毒物或药物等其他工业化学制品,于送医前用手指刺激小儿的咽喉部,使胃内药物滞留药物呕吐出来,减少毒物、药物吸收,同时需带上小儿所误服毒物容器或药物包装,便于医生对中毒物质性质鉴定,从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8]。

    综上所述,意外中毒预防为社会性较强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家长与卫生保健工作人员共同合作,以降低小儿误服中毒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久胜.应用维生素C洗胃治疗小儿误服高锰酸钾中毒26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02):77.

    [2]甘婷.小儿误服经消化道吸收中毒的药物护理特点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1):2627-2628.

    [3]冯浩伟,纪巧慧.小儿误服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5,22(10):83,76.

    [4]黄小金,赖秀梅,李伟月,等.小儿经消化道急性中毒洗胃的急诊护理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04):229-230.

    [5]李向荣.小儿误服复方地芬诺酯中毒的抢救和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5,8(04):89-90.

    [6]郭浩,何亚梅,王文娟,等.血液灌流在小儿急性毒鼠强中毒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02):159-160.

    [7]毕亮亮.小儿误服药物中毒的急诊救治[J].中国乡村卫生,2013,12(12):74,76.

    [8]李红芬.160例小儿急性中毒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07):22-23., 百拇医药(段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