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骨肿瘤 > 骨巨细胞瘤
编号:13656470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日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46
     【摘要】目的:对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增强扫描,具有完整的CT检查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主要发病部位为股骨下段、胫骨上段、股骨上段、肱骨近段及桡骨远端。患者病理分级为I~Ⅲ级,患者CT增强扫描征象较为复杂。结论:增强扫描CT检查可清晰反应骨巨细胞瘤患者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在其诊断及鉴别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CT增强扫描;征象;发病部位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也称破骨细胞瘤或良性骨巨细胞瘤[1],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骨组织肿瘤之一,通常表现为单发并伴有局部侵袭性,四肢长骨骨端为其高发部位。其影像学显示偏心性生长,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典型者诊断较为容易,不典型者很难与其他溶骨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区分,螺旋CT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CT增强扫描在多种疾病诊断方面的价值已得到多数学者认可,但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方面鲜有报道,本文以我院收治的3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9例;患者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6.3±1.2岁;患者均表现为邻近关节活动受限、局部肿块和疼痛等。

    1.2方法

    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公司生产),患者于检查前4小时禁食,扫描前半小时口服600~800ml清水,扫描方式Helical full 0.8s,管电流150~200mA,管电压120kV,层间距7mm,螺距1.375,发现小病灶行2~5mm薄层扫描,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加增强,增强采用三期扫描,注药后25s行动脉期扫描,注药后65s行静脉期扫描,注药结束后5~10min行延时扫描,对比剂采用300mg/ml的碘海醇,总剂量按体重计算,每千克1.4ml,总剂量一般为80~100ml。患者屏气时,于7~10秒内完成扫描,获取横轴位图像后,拆薄厚为1.25mm,经标准算法处理后进行软组织重建和骨重建,获取效果较为理想的图像后传至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对其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掩饰、容积重建、三维等处理,最后获得立体感较好的图像。由2名专科影像学医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CT检查结果,并详细记录。
, 百拇医药
    2结果

    2.1 CT增强扫描的征象

    CT增强扫描检查显示,本组30例患者中密度不均匀者17例,破坏区密度均匀者8例,病灶附近出现筛孔者6例,局限性骨膜规则增生2例,肺部转移者2例,病灶内部形成液-液平面者1例,15例患者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区,12例患者病灶部位出现囊实性偏心性改变,4例患者出现皂泡样改变,3例患者出现中心性病变,8例患者存在完整的骨包壳,5例骨皮质中断形成软组织肿块,2例患者病灶附近形成花边样不光整硬化边。

    2.2病理诊断结果

    本组30例患者中骨巨细胞瘤Ⅲ级者3例(10.0%),Ⅱ级者4例(13.3%),Ⅰ级者23例(76.7%),骨巨细胞瘤发生部位:股骨下端11例(36.7%),胫骨上端者8例(26.7%),股骨上端者5例(16.7%),肱骨近端3例(10.0%),桡骨远端者3例(10.0%)。
, http://www.100md.com
    3讨论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骨组织肿瘤疾病,据相关研究报道[2],其发生率约占骨肿瘤疾病的14%左右,多发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基质细胞及破骨细胞类巨细胞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该病若不及时治疗,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此外,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高,会为患者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四肢长骨为骨巨细胞瘤的主要发生部位[3],其中以股骨下端较为常见,其次为胫骨上端。患者肿瘤部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肿胀及疼痛,休息后症状会有所减轻,活动时症状加重,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一般于骨折后发现。

    骨巨细胞瘤病理学的主要特征[4]:长骨生长板的偏骺部位为主要发病部位,有可能横跨过关节腔,穿透骨皮质至干骺区,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发生率较低,骶尾椎为脊柱中骨巨细胞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的部位,其次为腰椎、颈椎。骨巨细胞瘤的CT增强扫描检查及重建可清晰反映骨外软组织和肿瘤内部结构的细微改变,清楚地观察骨质破坏情况,CT图像可清楚显示病灶内软组织密度影、软组织肿块情况、液平面形成及筛孔样骨质破坏程度[5]。本组研究对3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统计,CT增强扫描主要特征为肿瘤破坏区域附近存在不同形态的条纹状骨嵴,肿瘤发生局限性硬化,且与健康骨皮质界限明显;骨皮质明显变薄,破坏区发生囊性改变,骨壳残缺或完整,外缘存在不同的程度膨胀;骨囊肿主要发生于未愈合的骨骺肱骨上端,外缘膨胀程度较轻。软骨巨细胞瘤主要发生于未融合的四肢长骨干前骺,CT显示为絮状或砂粒样钙化。大部分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存在明显的外伤史,多发于近骨端骨干处,未累及骨骺部位。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增强扫描CT检查可清晰反应骨巨细胞瘤患者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1]朱春晖.增强扫描CT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2013,7(12):147-150.

    [2]孙伟杰,苏永彬,王玲,过哲,等.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5):444-446.

    [3]李卉,曾蒙苏,周康荣,等.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多期增强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287-290.

    [4]金林.探讨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与诊断,2014,8(7):62-63.

    [5]陈科,杜绪仓,汪敬群.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2):221~225., 百拇医药(黄云川 郭飞)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骨肿瘤 > 骨巨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