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9年第11期
编号:13401309
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R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1-207-01

    精神病是心理障碍类疾病的一种,患者在动作行为、情感意志、思维认知等方面与正常人有差别,对患者及家属的正常生活、学习等造成极大的影响。精神病的主要特征是行为异常、精神无能等,发病原因与患者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生活环境等有关。

    现阶段,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尚无统一方法,一般给予患者精神调节剂保守型药物治疗。由于该疾病的病因、病情复杂,临床治疗难度大。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其他各种护理方法,避免患者发生不可预见的意外,增强护理效果。

    1 沟通护理

    有研究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沟通护理:(1)、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寻找病因并进行疏导;(2)、与患者家属沟通,避免发生意外事件;(3)、监测患者病情,如有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护理措施。采取有效沟通护理的情况下,相比于常规护理,临床有效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说明有效沟通护理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 百拇医药
    2 心理护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常常处于患病而不自知的情况,对于外界的医护人员、家属有很大的怨气和不解,合理、适当的心理安慰以及护理被证明极为有效:(1)、情志护理: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实时了解患者的状况,还要根据其家庭背景,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策略。(2)、急性发作期心理护理:对于正处于急性发病期的患者而言,精神不稳定会使得其积极性严重受损,从而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情绪波动较大。在此期间的护理,需要以鼓励为主,采用各种心理暗示、来稳定患者的情绪,必要时,需要采用一对一的方法。(3)、稳定期护理:在该阶段,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可适当开展活动,来逐步恢复患者的正常人际交往。一般来说,患者住院两周后,病情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和缓解,且精神状况趋于平和,就可以视为稳定期。在该阶段,可以团体性干预为主,使患者与患者或者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达到舒缓情绪,恢复社會功能的目的。一般活动时间需要保持在40min/次,2次/d最佳。在活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健康知识宣讲,使得患者提升自我理解能力、自我护理能力。(4)、康复期心理护理:这个阶段的患者精神已经基本康复,护理工作此时是为了巩固临床的治疗效果,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护理人员需要积极融入患者之中,引导其进行集体活动,唤醒患者对生活的向往,使之精神世界得到充实,避免疾病的复发,提高社会功能。
, 百拇医药
    3 预见性护理

    其主要用于护理有暴力行为的患者时,具体内容如下:(1)、环境干预,为患者营造温馨与舒适的环境,随时做好巡视,及时发现引发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并积极消除;安排患者病房时,考虑其病情特点与教育背景,若暴力行为较重,给予适当的保护性约束,并使用药物镇静,待患者平静时解开约束;限制探访人数,全面落实管理,及时清除暴力攻击物品,并将室内破损的门窗进行维护。(2)、心理疏导,详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及其暴力行为发生原因,做好护患沟通交流,态度和蔼友善,消除或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评估患者的日常行为,及时满足其主观诉求,改善患者生活条件;针对握拳不放与突然击打物体等行为先兆,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精神疾病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病人除了有精神症状,还可能出现暴力行为,对患者及他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需加强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要积极治疗,还应重视护理干预,改善其预后,促进康复。, 百拇医药(徐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