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 20203
编号:13473656
对确保中医古籍编校质量的思考(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1日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03
     2.1.1 繁(异)体字字形相近导致的讹误 由于繁(异)体字中存在许多字形相近的字,在整理成简体字的过程中,转化、传抄或录入时难免出现字形上的讹误。此时若从繁(异)体字字形的角度审视,往往能洞见症结,让人豁然开朗。例如“徧(biàn)”与“偏(piān)”。笔者曾审读《分类颍川医案》(清末民初名医陈良夫先生遗著),整理稿中写道:“伏邪……两进凉开清透之方,肢暖脉起,自汗已畅,偏体疹点密布,神烦即减,当是佳象。”读到“偏体”时颇感怪异,单从字义上来看,古代汉语中“偏”有“边”“侧”和“半”的意思,或可理解,但与中医医理不符。思量此处为“伏邪”病案,属中医温病学范畴,而温病好转的征象之一为“遍身斑疹透发”。而“遍”的异体字为“徧”,此处可能为“遍(徧)体”,形近讹误所致。后经整理者核实,确为“遍(徧)体”。

    2.1.2 古今字音字义变化带来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地变化,或读音改变,或字义改变(扩大、缩小或转移),也有不少字当今不再使用。因此,将古籍中的某些繁(异)体字转换为简体字时,不能贸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标准进行转换,审读古籍原文时也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字义和词义去理解,必要时应查阅《康熙字典》《辞源》《古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权威工具书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