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4年第19期
编号:13123349
艾滋病患者并发弓形体病误诊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日 袁永强 张先顺 米永华 余莉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为提高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的认识和弓形虫形态学识别能力,避免误诊。方法 文献复习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弓形体病与黑热病的鉴别要点,以病原体图像比较利杜体、弓形虫形态特点。结果 病例诊断为艾滋病合并弓形体病。 结论 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将骨髓中弓形虫速殖子误判为利杜体。

    [关键词] 艾滋病;骨髓;弓形虫;利杜体

    [中图分类号] R51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9-138-04

    弓形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温血动物和人普遍易感,我国人群平均感染率为5%~15%[1],但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时可致全身播散性感染,艾滋病患者为严重的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合并弓形虫感染,是艾滋病重要的致死原因。近年来,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时有文献报道,但未见对其骨髓中检查弓形虫形态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对1例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患者误诊为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和骨髓病原形态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临床和实验室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王XX,男,27岁,患者长期在贵州工作,1月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咳痰,白色泡沫痰,量多,无咯血,伴胸闷气促,无明显胸痛,无头昏头痛,精神食欲变差;曾在贵州省某县医院就诊,诊断为“支气管炎”,具体诊断和治疗不详,无明显效果。于1周前出现发热,最高38.3℃,伴畏寒及寒战,精神及饮食更差,全身无力。遂于6d前到某中医院就诊,曾给予“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查血常规示血小板减少,骨髓涂片见大量网状吞噬细胞,吞噬大量寄生虫,疑为利什曼原虫,经治疗仍无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