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4年第13期
编号:13125067
大黄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学特点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3期
     1.4 除湿退黄

    大黄苦寒降泻,是临床治疗太少合病和湿热黄疸的主要药物,《本草纲目》中记载:“治黄疸褚火疮”,黄疸可以分为寒、热、虚、实,而大黄在实热证黄疸中比较多见,实热证黄疸主要因外邪侵袭,中焦内阻,脾胃市场等导致的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进而浸入患者皮肤、膀胱等引起的面色大黄[9]。茵陈蒿汤的主要处方为:茵陈蒿18g,大黄6g,栀子12g,具有利胆退黄、降泻淤热的作用,主要治疗湿热黄疸[10]。方剂中大黄利胆退黄,降泻淤热,与茵陈蒿相匹配能够促进淤热邪毒经大便排出。茵陈蒿汤可有效的降低谷草转氨酶、清谷丙转氨酶,对于血清胆红素无明显影响,而山栀子具有明显的降低谷草转氨酶、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的作用,在肝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2 现代药理学作用

    2.1 泻下

    大黄的泻下功效与大肠中的水分、钠离子的分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大黄水液可增加钠离子和水分向肠道移行的速度[11],由此可知,大黄的泻下作用主要是由于肠道黏膜向肠管中分泌水分而引发的。

    2.2 解热镇痛

    大黄浸提液可抑制正常人红细胞钠泵的活性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