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3179637
温病学发展现状与思考(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0期
温病学发展现状与思考,理论创新,临床扩展,学科建设
     [摘要] 中医温病学是一门理论性、临床实践性和临床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温病学科依然需要不断发展与创新。本文就温病学的发展现状从理论研究、临床治则治法和应用、实验造模等方面做一回顾性综述。提出温病学今后的发展应注重温病学核心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重视历代医家的温病医案研究,注重温病学科内涵建设和临床应用的拓展。

    [关键词] 温病学;理论创新;临床扩展;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R2-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09-03

    中医温病学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发展于宋代,成熟于明清及近代。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史上,温病学在理论体系、临床诊疗、方药运用等方面不断完善、充实、并有所创新。这门在理论性、临床实践性和临床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依然需要不断发展与创新,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就温病学的发展现状做一回顾性综述,并提出温病学今后的发展思路。

    1 温病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构建温病学理论体系最基本的是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体系的创立应用。两大辨证体系就学术渊源来看源于《内经》《难经》概念范畴,受《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影响,至宋代刘河间主张的“火热论”及所创制的表里双解诸方,在理论上突破了热病皆由寒邪致病的伤寒框架,作为寒凉派的代表,使得外感病在治疗上发生了重大转折。至明末吴又可《温疫论》的问世标志着温病理论在诊治传染性热病的重大发展。

    清代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医家在长期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多数外感热病具有一定的病位、病程和病情上的规律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