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211407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特征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3期
     (赤峰市平庄矿区医疗集团总医院影像科,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 结果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好发于下腰椎椎体上下缘,以L4发病率最高,椎体破坏与骨质增生硬化同时存在,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周围有明显硬化带,反应性新生骨内又见新破坏灶,椎间盘破坏轻,关节面增生硬化,少数可见椎旁脓肿。 结论 加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CT特征的认识,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及早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布氏杆菌病;脊柱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波浪热、马耳他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具传染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布病在我国有回升趋势,疫情形势严峻[1],应引起高度重视。布氏杆菌侵及脊柱者占20%~40%,虽然X线检查是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但早期有很大限制,且其重叠影较多,X线不具特征性,CT可弥补其不足[2]。现对我院近2年收治的10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CT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能力,减少误诊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中,男8例,女2例,年龄32~61岁,平均45岁,均居住农牧区,7例农民、2例牧民、1例兽医,其中1例食用过病死的羊肉,1例发病前处理过羊腹中死胎,8例有羊、牛饲养接触史。本组10例均有间断发热、多汗、乏力、食欲不振、腰痛,腰痛以下腰痛为主,有时向下肢放射,4例多个关节游走性疼痛,1例伴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均为阳性,血沉增快9例,10例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1.2 CT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 Prospeed AI型螺旋CT检查3例,采用与椎间盘平行角度扫描,层厚3mm;7例使用荷兰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扫描,螺距1.0,层厚2 mm,重建间隔2mm,扫描结束后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多方位显示病灶及其周围结构。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10例布氏菌病脊柱炎中2个椎体受累9例,其中L4、L5 5例,L3、L4 2例,L2、L3 1例,L1、L2 1例,3个椎体受累1例,为L2~L4椎体,本组以L4椎体受累最多,占80.0%(8/10)。2.2 CT表现 本组10例椎体骨破坏呈虫蚀状、小类圆形低密度灶,破坏灶周围明显增生硬化,多分布在椎体边缘,2例相邻椎体缘形成骨桥,8例新生骨中又有新破坏灶形成,邻近椎体密度增高。6例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破坏,CT表现为等密度影,关节面增生硬化。3例同时伴有椎小关节损害,CT表现为椎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增生硬化,其内见虫蚀状骨质破坏。1例L4、L5椎体破坏平面的两侧腰大肌内见脓肿形成、1例L3、L4椎体破坏平面的右前方见脓肿形成;1例L4~L5后纵韧带见条形钙化。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布氏杆菌病系地方病,因人与病畜接触或食用了病畜的乳汁或肉而致病,表现为慢性全身感染的脓毒血症,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新疆、西藏等牧区[3]。羊为主要很高的传染源分布最广与人接触最多致病力最强,容易,,选择易流行主要有三类人群易感染,即在农牧区有病畜接触史人员;与含菌培养标本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饮用过未经消毒灭菌达标的乳品或牛羊肉人群[4]。本组10例布氏菌病脊柱炎均有明确羊、牛接触史,其中1例因食用过病死的羊肉而致病。该病的流行病学已经从一个主要是职业相关性疾病变成一个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5]。3.1 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多见,波状热、大汗后烧退是其典型特征,开刀

    伴有乏力、游走性大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可累及其他脏器,以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为多,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脊柱受累最常见,尤其是腰椎[6],受累部位出现持续性或间断性腰痛及下背痛,腰肌痉挛,局部棘突有压痛及叩击痛,脊柱活动受限,患者常处于被动固定姿势。布氏杆菌补体结合试验或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3.3 CT表现[2] (1)椎体炎 早期可见小骨质疏松灶,局部皮质线消失,接着椎体边缘骨质破坏,常侵犯2~3个椎体,偶尔多个椎体发病或呈跳跃分布。也有的沿椎体面软骨下组织扩展,形成多发小缺损灶。数周后即出现骨质增生,边缘形成骨桥,在增生灶边缘常见虫蚀样破坏,呈刀锯样外观。少数可见椎旁脓肿。本组2例椎体破坏平面椎旁有脓肿形成,但未见脓肿流注现象。(2)椎间盘炎 表现为椎间隙密度增高,上下椎体缘骨质增生、硬化,附近韧带钙化,有的椎间盘亦钙化。椎间隙进行性狭窄、消失,最后形成骨性强直。椎间隙密度增高被认为是椎间盘破坏的同时常伴随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的结果[7]。(3)椎小关节炎 多发生于邻近病变椎体,椎间小关节面不规则,有虫蚀状缺损,关节间隙进行性变窄以致消失,最后骨性强直。(4)骨膜炎 常见于下腰部椎体,系因骨膜单独受侵引起的骨膜肥厚、钙化,椎体由中间向两侧膨出,呈斑驳状不均匀密度增高,梭状变形,但钙化的骨膜和椎体间仍清晰可辨。(5)韧带钙化 多发生于下部腰椎,逐渐上行发展,初期前、后韧带可见游离细带样钙化,以后阴影明显增宽延长呈索条状,形成椎间钙化桥。3.4 鉴别诊断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主要与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相鉴别,因三者在临床和影像学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均有发热乏力腰痛,影像学表现均有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等,极易发生误诊。3.4.1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典型表现为波浪热,病灶分布以下腰段最多,常见的是椎体边缘多发不规则骨质破坏,病灶周围骨质增生、硬化,骨质修复增生大于骨质破坏,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 ,少数可见椎旁脓肿,脓肿主要位于受累椎间盘的周围不发生流注。3.4.2 脊柱结核:脊柱结核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乏力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病灶分布多以上腰段最多,椎体溶骨型破坏为主,其中L1-2发病率最高[6],破坏灶较大并有多发死骨形成,椎体后部破坏常累及椎弓根,邻近椎体密度普遍减低,骨增生硬化不显著,常伴脊椎后凸畸形,椎旁脓肿多显著,脓肿内常见钙化灶,脓肿常超过病变椎体长度,形成流注脓肿或进入椎管内。3.4. 化脓性脊椎炎:起病急,高热不呈间歇性,全身中毒症状重,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CT可显示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旁常见软组织肿块及其中的气体对比增强可见炎性肿块强化。
, 百拇医药
    临床上,布氏杆菌病误诊现象比较突出[8],主要是对本病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凡遇可疑布病的长期发热患者,如有牛、羊接触史的,均应详细询问病史、职业、饮食习惯、居住地区,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CT图像无重叠且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较早发现椎体小的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能及早确诊,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1]尚德秋.布氏菌病研究进展.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4):204-212[2]段承祥,张火俊,主编.脊柱疾病影像鉴别诊断.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205-206[3]彭文伟.传染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1-174[4]邓国华,主编.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8[5]谢秀丽,徐英春,王辉.血培养对布氏杆菌病诊治的意义.中国处方药,2005,5(39):62-63[6]季良,赵字浩,许静晶.布氏杆菌病3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7):419[7]哈若水,黄嗣王,王秉余,等.慢性布氏菌病骨关节病的CT观察.中国地方病学杂志,l995,l4:3l[8]丁丽萍,庞丽霞.布氏杆菌病20例误诊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02,15(5):355-356, 百拇医药(李冬梅 杜玉峰 宝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