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管理》 > 2017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216831
青岛如何用十年时间盘活社区医疗和养老资源?(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日 健康管理2017年第11期
     在十年前的青岛,无论是大病门诊还是家庭病床,都是以公立医院为中心运行的。大医院一床难求、医保苦不堪言。

    如今在青岛,700家已经拿到医保社区定點资质的机构中,80%的机构为民营机构。护理服务机构当中,民营机构数量占95%。接受护理的人群中,有98%的人群接受民营机构的护理。

    青岛究竟是怎样盘活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医保部门又是如何通过“造血机制”让市场变得更有竞争力的?近日,记者随中欧商学院蔡江南教授一行,共同调研了“青岛模式”。

    要说社会办医,尤其是办社区医疗,不得不研究青岛模式。

    在十年前的青岛,无论是大病门诊还是家庭病床,都是以公立医院为中心运行的,大医院一床难求、医保苦不堪言。

    后来,青岛医保部门通过支持社区大病门诊、门诊统筹、支持社会力量办医等方式,逐渐将大医院的门诊患者分流到了基层;通过支持养老机构医养结合,逐渐将大医院中需要长期护理的患者分流到了社区和家庭,盘活了僵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到底青岛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近日,记者随中欧商学院蔡江南教授一行,慕名走访了健联医院、博厚医疗和福山养老院,并访谈了多位青岛市当年的政策制定者们。

    健联医院是青岛市社区卫生服务最出名的是一家,以中医为特色,是青岛市社区医保定点机构最早的一批受益者之一。

    2006年,青岛市选取了41家机构推行了门诊大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目前已经增至54种。那时,已经有十几年办院历史的健联医院赶上了政策风口。这家2000平米的医院主要提供青岛市所规定的大病门诊、门诊统筹、居家护理服务,除此之外又找到了自身的中医特长。

    健联医院院长王志艳透露,以大病门诊为例,按照全市的标准,该院主要提供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等19个病种的服务,每天大病门诊的患者量约200人,在100多个慢病患者中,有80%的人有肢体功能障碍。根据青岛市的规定,社区大病门诊实行限额报销的原则。举个例子:高血压和冠心病一年的报销限额是3500元,3500元以内报92%,超过3500元的只报70%。

    拿居家护理来说,医院方圆24公里以内都属于服务范围,全部按照青岛市医保部门的标准提供服务,医院的居家科一共十几个人,符合条件需要做家庭病床护理的病人大约有100多位。

    “家庭病床的含义其实就是把住院的环节搬到家里面去了。医院里面为患者做什么,我们就可以做什么,比如插尿管和胃管、抽血、化验、心电图这些服务项目都可以做。护士一般一个星期上门两次,常规巡诊两次,随时变化随时上门。一般情况下,晚上医护人员不上班,下午5点之后有什么情况患者需要打120到医院急诊,白天医生是随叫随到,工作时间是上午9点到晚上5点。”王志艳告诉记者。

    王志艳还表示,无论是大病门诊、门诊统筹还是居家护理等业务,都不用担心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问题。政府提供了标准的服务要求,只要按照标准提供服务即可,风险很小。

    谈到青岛市社会办社区医疗的市场环境,博厚医疗创始人阎红慧的感触很深,她告诉记者,“最近几年,青岛市对社会力量举办社区的支持力度很大,特别是在审批方面,从业务层面相当顺利,并不存在审批难的现象,而且现在环境越来越好,规范化经营的民营机构吸引人才并不难。”

    2013年,博厚医疗开始进入社区医疗服务,其连锁机构已经超过25家,并成为当地连锁规模最大的社区医疗服务经营者。该机构能在短短时间内快速扩张,部分得益于审批政策的放宽。

    据了解,2016年6月,青岛市新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明确要求,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根据当时的新闻发布资料,截至2015年底,全青岛市社会办医疗机构3134个(含村卫生室),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39.94%。

    如果说青岛市大病门诊、门诊统筹等能让人留在社区看门诊,那么家庭病床等则是让更多人能在社区享受医院的部分住院服务,特别是那些长期卧床的病人。

    我们也走访了当地最好的一家养老院——福山养老院。该院是2013年左右开始运营的,目前养老院有850张床位、200多个护理员,是一家五星级的老年公寓,里面住了230多个老人。在230多个老人中,既有失能、失智的老人,也有可以半自理的老人。

    院长王伟告诉记者:“宽松的社会办医环境,特别是2012年以来实施的长期护理险制度,给护理院的运营带来了契机。养老院中可以办医院,这是养老院保驾护航的前提。”

    老龄化和医保控费倒逼下的改革

    十年前,青岛的一系列改革来源于老龄社会的压力和医保控费的被动应对。

    该市在1987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增多,社会的医疗和护理负担也因此大幅增加。2000年7月,青岛市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开始实施之时,就取消了公费医疗。与此同时,青岛建立了家庭病床制度和大病门诊制度,患有慢性病需常年服药治疗的患者,其门诊治疗的费用也可以纳入统筹支付。

    但当时的定点主要针对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该市并没有家庭病床定点社区、定点护理院。对于那些符合住院条件、但可以居家治疗的失能患者,由医保定点医院办理家庭病床登门治疗,其费用纳入医保结算。这样既减轻了患者家庭陪床的负担,也减轻了医保住院支付的压力。

    公立医疗机构服务单一,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特别是老年居民的门诊需求。研究数据显示,改革前青岛市改革前参保职工中的门诊大病患者约4万人,其中70%左右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只能在医院定点就诊。

    在青岛市医保新制度实施后的几年中,由于医保支付的总量有限,再加上政策前期宣传比较仓促,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并不适应医保的管理制度,和医保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当时,医保实施的是有弹性的总量控制,类似于目前的总额控制支付方式。而青岛大型公立医院的话语权很强,医院承担的家庭病床服务等待时间长,无法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而公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服务僵化。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