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8年第13期
编号:13304142
康复治疗促进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效果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2月60例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治疗效果;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力情况、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29例(96.67%),高于对照组的21例(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分别为(5.02±1.41)、(7.13±0.24)d,短于对照组的(6.12±2.25)、(8.23±1.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情况、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情况、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恢复盆底肌,减轻疼痛,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促进早期下床和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康复治疗;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 疗效; 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3.0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3-0148-02

    康复治疗为现代医学重要组成之一,其是利用物理、生物技术、传统医学等多种手法调节人体组织、器官和脏腑功能,改善机体整体状态和提升免疫功能,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的一种医疗技术[1]。本研究选择2013年6月-2017年2月60例产后耻骨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分析了康复治疗对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7年2月60例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术后因翻身困难(疼痛)、无法下地进行走,进行X线片检查,检查提示患者产后耻骨分离30 mm以上。检查显示患者双下肢髋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均受限明显,出现严重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用厕,转移,上下楼梯,步行活动)、疼痛。特殊评估: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SET分级:仰卧中立位双侧均为1级。排除标准:除外无法配合本次研究、存在精神疾病、全身严重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24~37岁,平均(28.71±2.51)岁;孕周35~42周,平均(38.51±0.21)周;顺产10例,剖宫产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28.30±2.24)岁;孕周35~42周,平均(38.43±0.26)周;顺产9例,剖宫产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常规给予患者骨盆矫正带进行物理固定矫正。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通过对患者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期望值,近期目标为缓解患者疼痛肿胀(3 d),出院目标为患者可实现生活基本自理(1周)。第1~3天治疗方案:双侧腹股沟、骨盆带超短波治疗、无热量磁疗;淋巴回流按摩手法、肌内效贴布;SET悬吊减重下核心肌群训练、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耐力训练;床上平移训练。第4~6天:腰背部、股四头肌功能性电刺激;SET减重悬吊下髋关节、骨盆力量训练;SET辅助下床上翻身、卧坐、坐站转移、助行架辅助步行训练;第7天:Bobath球上核心肌群训练,转移技巧讲解,出院宣教。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治疗效果;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力情况、疼痛VAS评分(0~10分,得分越低越好)、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耻骨区疼痛消失,B超显示耻骨间隙<4 mm;有效:症状改善,耻骨区疼痛减轻,B超显示耻骨间隙4~8 mm;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情况、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情况、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情况、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是产科较少出现的病例类型,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后卧床休息,一般至少1个月患者才能佩戴骨盆带下床活动[3-4]。但实际上产后耻骨联合分离造成患者疼痛、无法下地的原因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受激素调节影响,骨盆关节间隙增大,盆底韧带松弛,一方面是对其起到稳定、保护的动力装置,即盆底肌群的力量下降,甚至无法激活,故患者疼痛表现为活动过程中痛,下肢力量无法发挥也是因为核心肌群启动的缺失[5-6]。因此,需及时进行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使其尽早离床活动,减轻痛苦,减轻对产后睡眠、休息、哺乳等的影响[7-8]。, http://www.100md.com(欧阳冬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