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编号:1364147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516
     【摘要】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英简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至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本文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感染和菌群定植、炎症介质、Toll样受体、缺氧缺血、喂养不当、输血、肠道内过量短链脂肪酸和细菌过度繁殖、大剂量IVIG的应用和溶血等方面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展进行阐述,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依据。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病因;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6-0150-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16.087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阶段的一种常见性疾病,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危害。在1964年时Person对该病进行了首次报道,但是到目前为止该病的致病原因及病理机制仍然没有明确论断[1]。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该病的病死率在20%~30%。现阶段,NEC的病理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晰,没有明显的早期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有所局限,疗效并不是十分满意,这些因素均会对NEC的研究造成一定的困扰。目前观点认为NEC发病是多因素所致,本文就NE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1 早产及低出生体重

    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升高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