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外科 > 颅脑损伤
编号:13656236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呼吸机管理的意义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4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呼吸机管理的意义。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23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呼吸机建立人工气道,探讨分析呼吸机管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的效果及意义。结果:23例患者中,因呼吸机导致的相关肺炎死亡者1例,引起脑部炎症并发症者2例,因过度损伤死亡者1例,成为植物人者1例,恢复良好出院者18例。结论:通过给予23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呼吸机建立人工气道,不仅能够有效预防肺部感染,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显著提高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呼吸机; 感染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117-02

    颅脑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创伤,主要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颅脑损伤多由车祸、高处坠落或殴打等因素引起,该病致死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多数颅脑损伤患者就诊时呈现昏迷状态,多数患者颅内压增高,出现呕吐、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感染。因此,术后护理中首先要保证患者呼吸通畅,避免因脑部组织缺氧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呼吸机的使用对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使用呼吸机建立人工呼吸通道,正确使用呼吸机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而且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1-2]。将笔者所在医院23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呼吸机建立人工气道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8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3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为颅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致颅脑损伤,男17例,女6例,年龄最大76岁,年龄最小21岁,平均(45.3±4.4)岁,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昏迷时间为4~48 h,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3~8分,术前伴误吸5例,曾呼吸停止1例。给予23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建立人工气道。

    1.2 呼吸机使用方法

    1.2.1 建立人工气道 为保证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通畅和防止胃内物质误吸,在手术前对呼吸不畅、有脑疝形成、呼吸频率超过25次/min,且监测显示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均在术前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械通气时PaO2≥10.76 kPa,PaCO2保持在4 kPa左右,过度换气具有改善患者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加强血液循环,改善缺氧,增加脑内氧化代谢及对抗病理性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3]。
, 百拇医药
    1.2.2 呼吸机模式的选择 呼吸机的使用模式不是固定的,由于患者的个人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使用呼吸机时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上机前,对患者伤情和呼吸情况的评估极为关键,通常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这种通气方式可以使自主呼吸和呼吸机的被动呼吸紧密的结合,在保证患者通气量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患者的自主呼吸,减少对呼吸机的依赖程度,避免造成呼吸系统的肌肉萎缩。患者体内CO2的分压过高或过低均可通过改变自主呼吸进行调节,能够有效避免体内酸碱失衡和代谢紊乱。

    1.3 护理方法

    1.3.1 上机前护理 护理人员在上机前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呼吸机使用相关知识普及,及时对呼吸机使用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使患者和家属对呼吸机的使用具有充分的认知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呼吸机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护理工具,避免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使用呼吸机前需进行严格的检查,首先须检查相关清洁部门的记录,确认呼吸机的清洁情况,然后检查电源是否完好,查看呼吸机功能是否正常,严格做好准备工作后才能给患者使用,呼吸机使用前要对患者面部特征进行测量,避免发生因呼吸机不合适等原因对患者造成的伤害[4]。确认完毕后依据患者自身情况设定呼吸机的参数。患者使用呼吸机后,应严密监测血氧、血气等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加强监护和呼吸机参数的调整,了解病情合理设置参数,上机后在床旁观察30 min,根据患者呼吸症状、心功能障碍、血液动力学、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参数[5]。密切关注呼吸机的运行状况,避免机器故障导致的不良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机械通气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护理过程中为预防患者出现肺泡过度膨胀现象,应使气道压力保持或低于25.0~30.0 mm Hg。(2)寻找最佳呼吸末正压,防止呼气末肺泡的萎缩,避免过度增加肺泡压。(3)积极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调节酸碱平衡,加强呼吸道湿化及吸痰处理,改善体内缺氧情况,使患者呼吸恢复并安全撤机[6-7]。
, 百拇医药
    1.3.2 吸痰护理 对于采用呼吸机协助呼吸的患者来讲,吸痰对于保持呼吸畅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吸痰处理要求医护人员的动作轻柔细致,避免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损伤。传统护理观念认为应每日定时给予患者吸痰处理,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大多数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吸痰操作。若护理过程中患者出现肺部湿啰音、动脉氧分压降低、痰鸣音或呛咳等症状时,应及时给予患者吸痰处理。吸痰管的直径应避免过小,过细的吸痰管不利于痰液的吸出,吸痰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应注意动作轻柔缓慢,减少对呼吸道的触碰。吸痰前后均给予患者吸氧处理,若患者吸痰时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

    1.3.3 严密观察病情及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患者上好呼吸机后,医护人员应详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症状及恢复情况。每日定时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加重等进行测量。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急救,同时需注意防止呼吸机的正压通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急救手法如下:首先查看呼吸机的连接状况是否良好,及时处理分析呼吸机报警原因及观察和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给予咪唑安定或丙泊酚等药物,持续泵入镇静,部分患者实施每日唤醒。, http://www.100md.com(布布汗·胡斯曼)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外科 > 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