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29
编号:13659682
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出血的多种因素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9
     【摘要】 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患者脑梗死后可以合并出现脑出血,给疾病的治疗造成了很多困难。本文首先介绍脑梗死疾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然后介绍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出血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不恰当用药,长期吸烟酗酒,梗死面积,血栓形成和情绪激动,通过对脑梗死后出血的研究,对有效治疗脑梗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梗死后出血; 多种因素;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161-03

    近年来,脑梗死逐渐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人群年龄越来越低,医学界在不断深入研究脑梗死疾病的原因[1]。过去的研究显示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供血不足,造成患者脑内阻塞血管供血范围内的神经组织及功能均受到损害。脑梗死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着的经济负担,因而临床医师在钻研有效治疗脑梗死的方法[2]。研究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出血的多种因素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出血的多种因素做进一步探讨,现综述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脑梗死的基本内容

    1.1 脑梗死的定义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脑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组织软化、坏死,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症候群,常表现为各种神经功能障碍[3]。脑梗死的常见类型除了形成血栓之外,还会有梗塞后脑出血等不良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1.2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患者根据梗塞部位不同,常可以表现为偏瘫、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也可合并有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及其他部位脑功能损害引起的功能障碍,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脑梗死是危害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早期发现、诊断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因而临床上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4]。治疗脑梗死主要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过去临床上多采用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该疾病,有些年纪大等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也可以采用长期服药的方法[5]。但是对由于血栓较大或者血管狭窄程度高、梗塞范围大的患者临床效果不明显,也可以采用血管内或者开颅等手术方法治疗。但是由于脑部血管栓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使得脑组织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困难,在治疗后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故处于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应该密切观察病情并酌情逐步加强功能锻炼。
, 百拇医药
    2 脑梗死后出血的原因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血压逐渐增高。有研究显示,针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升高血压有助于维持患者组织正常灌注量,对于稳定病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6]。另外,大量研究显示,在血压升高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脑梗死后出血的危险性,因为高血压本身就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脑梗死发生后由于脑缺血、缺氧的因素造成局部血管壁损伤,增加了血管破裂、出血的危险[7]。由此可见,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后出血的最主要病因。有学者研究显示,临床脑卒中患者,血压高者脑梗死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脑梗死后出血发生率[8]。在临床上,控制脑梗死患者血压,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高血脂
, 百拇医药
    导致脑梗死后出血的因素还有高血脂,但目前为止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多医学上没法解释的现象。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高血脂也是导致脑梗死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这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高胆固醇血症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得血小板易于粘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部位,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出现脑梗死,损害脑组织及相应结构并进而造成脑出血[9]。有研究显示,脑梗死并发高血脂患者,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0]。在临床上,通过护理干预,在饮食上采用低盐、低脂肪饮食,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活动计划,可有效控制患者血脂处于正常范围。研究显示,通过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梗死后出血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高血糖

    有学者的小鼠动物实验中证明,通过喂养方式的不同,实验组小鼠高血糖,对照组小鼠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11]。高血糖组小鼠脑梗死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小鼠,出血发生率高于正常小鼠五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小鼠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还显示实验组小鼠出血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小鼠。通过学者对小鼠的实验,大量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临床调查,并获得的相同的实验结果。由此可见,大量临床资料证明高血糖是导致脑梗死后出血的重要诱因。患者脑梗死后,脑组织供氧不足,如合并有高血糖,则使血浆渗透压明显提高,损伤血管细胞膜功能,引起脑血管通透功能障碍,脑组织内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加重梗塞状态,使脑组织水肿范围增大,同时也造成局部血管壁弹性及脆性改变,进而导致患者合并出现梗塞后出血机会增高[12]。因而高血糖对脑梗死及梗塞后出血的发生和发展有加重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脑梗死后脑组织水肿范围,还使出血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影响损伤的修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 百拇医药
    2.4 不恰当用药

    脑梗死患者常根据自身病情长期服用治疗脑梗死药物(主要指抗凝药物),例如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华法令等药物。此类抗凝药物的长期不恰当服用容易导致患者自身处于低凝血状态,这时如果患者发生脑梗死,脑血管易出现损害,增加脑出血的机会,如同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更易增加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13]。有学者研究显示,抗凝药物的长期服用导致脑梗死后出血发生率明显提高[14]。一旦患者因不合理用药,出现血液溶栓功能绝对或相对过度后,血液抗凝能力降低,则出血倾向明显提高,一旦出血相对来说出血量也会比较大。临床资料显示,当长期不恰当用药时,服用抗凝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明显降低患者脑梗死发病率,还会增加脑梗死及梗塞后出血发生率。大量随访资料中显示,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病原因有很多,有一部分就是由长期不恰当用药导致。由此可见,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恰当的用药指导及监测,对于预防脑梗死后出血具有积极作用,应该引起临床治疗的重视。, 百拇医药(汪洋)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