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28
编号:13659837
椎间盘炎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8
     1.3 无菌性椎间盘炎

    有些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血培养及局部组织细菌培养阴性,未进行特殊治疗,仅休息3周后病情改善,一般认为此型为无菌性炎症引起。那么无菌性炎症的病因是什么呢?Iversen等[21]认为椎间盘血液循环较差,手术加重了椎间盘的缺血,可能进一步损伤软骨板,使得裸露在外的松质骨出血,连同残余髓核碎片积聚在椎间隙内而发生无菌性炎症。

    总之,椎间盘炎主要是细菌感染,无菌性炎及自身免疫反应也不可忽视。其发病主要原因:手术操作中未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椎间盘局部血供差,不易愈合;局部血肿等形成增加了感染机会;患者全身情况差,或伴有糖尿病之类疾病;髓核暴露,与血液接触,隐蔽抗原和自身抗体产生了免疫反应;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与椎间盘炎的发生也有相关性等[22]。

    2 治疗

    目前椎间盘炎治疗主要集中在细菌性椎间盘炎,且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保守治疗的观点认为术后椎间盘炎具有自限性,严格的制动基础上,积极抗生素治疗可使疼痛缓解并逐渐治愈椎间盘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多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如穿刺能检出细菌并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更好[23-24]。Honan等[25]对14例椎间盘炎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6~8周,症状缓解,说明抗生素早期应用的必要性。李健等[26]检测抗生素浓度发现头孢唑林髓核内可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陈斌等[7]通过建立兔椎间盘感染模型,给予抗生素干预治疗,炎症破坏明显减轻,也说明抗生素对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是有一定的疗效。王飞[27]建立兔椎间盘炎模型,通过万古霉素局部微球注射治疗发现局部注射VA-PLGA缓释微球能有效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在明显降低用药剂量的同时疗效优于静脉注射组。陈森等[28]研究认为对于疼痛能耐受的患者,可以保守治疗,抗炎治疗一周时注意更换抗菌药物,预防二重感染,配合支持疗法,用药一周病情仍无好转者建议手术治疗。
, 百拇医药
    手术治疗提倡者认为椎间盘组织血供差,静脉使用抗生素难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疗程长,患者依从性差。而手术治疗可直接清除感染灶及坏死组织,疗程较短,患者更易接受。江伟等[22]认为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一经确诊,宜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可迅速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缩短病程,并可避免相关并发症。李晶等[29]通过对15例椎间盘炎患者采用前路腹膜后入路对病变进行切除,结果发现疗效、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唐恒涛等[30]采用微创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炎11例,效果良好。任大江等[31]回顾分析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患者,6例患者保守治疗,3例后路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Parra等[32]研究认为早期诊断对于术后椎间盘炎的治疗尤为重要,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足够长,及时准确地选择手术干预对其治愈非常关键。

    目前针对自身免疫性椎间盘炎治疗研究相对较少,黄晖等[33]通过检测医用臭氧治疗破碎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血清中的IgG、IgM,发现较术前明显降低,因此得出结论医用臭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破裂型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自身体液免疫水平。Wehling等[34]用IL-1受体拮抗剂对小鼠神经根痛模型进行实验性治疗,症状可获明显缓解,说明IL-1受体拮抗剂能阻断椎间炎对神经根的损伤。
, http://www.100md.com
    总之,细菌性椎间盘炎通过规范化抗生素应用,能够治愈,其缺点是治疗周期较长,患者痛苦较大。手术治疗能够加速病情好转,缩短病程,彻底清除椎间隙内坏死及炎性物质,从而减除椎间隙内高压,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手术也有其缺点,如术中损伤硬脊膜引起脑膜炎危及患者生命。通过免疫抑制剂,能够减轻椎间盘免疫反应对周围神经根的炎性损伤,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望成为治疗椎间盘自身免疫反应的一种新思路。

    综上所述,目前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改进,椎间盘炎的病例越来越多,并开始备受临床关注。通过大量的研究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目前对细菌性椎间盘炎的治疗研究较多,而对自身免疫性椎间盘炎治疗的研究很少,这也是最为紧迫、最具临床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Imae S,Igarashi S,Koyama T.Spondylodiscitis after operat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J].Neurological Surgery,1996,24(2):149-155.
, http://www.100md.com
    [2] Liang L G,Jin A M,Tu B.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postoperative discitis: report of 53 cases[J].Orthop J Chin(Chinese),2004,12(5):335-337.

    [3] Onik G M,Helms C.Nuances in percutaneous discectomy[J].Radi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8,36(3):523-532.

    [4]信士卿,樊德豪,张全治.成人原发性椎间盘化脓感染[J].中华骨科杂志,1987,7(4):169.

    [5] Gruss P,Tannenbaum H,Ott-Tannenbaum B,et al.Follow-up of spondylodiscitis following intervertebral disk operation--on the etiology, therapy and prevention[J].Neurochirurgia,1992,35(3):79-84.

    [6]臧晓方,王丽玲,周勇,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分析及其预防[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3):336-338., 百拇医药(袁伟杰 胡军祖)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