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28
编号:13659982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5日 何梅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8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9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儿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患儿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的治疗效果,探讨分析两组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对照组患儿的对医嘱的总接受率为68.89%,观察组为9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对患儿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可明显改善患儿医嘱的依从性,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对儿科疾病护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全面推广使用。

    【关键词】 肢体语言; 小儿护理;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8-0104-02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或姿势语言,属于行为心理学,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递所要表达的情绪,肢体语言同语言本身一样用于信息的传递。广义上,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的身体动作表达的含义;狭义上,肢体语言不包括面部表情表达的含义,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1]。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肢体语言沟通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烦躁、焦虑、不安等情绪,还能帮助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病情。众所周知,儿童作为特殊群体,由于年龄小、好动、调皮、语言表达不清、内心恐惧等原因,护理过程中患儿经常出现焦虑不安、抗拒治疗等特殊情况,故儿科护理难度较大[2]。患儿生病时,尤其需要关心和呵护,临床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足够的关注掌握相关的沟通技巧,使患儿加深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减少治疗过程中的抗拒和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据有关报道表明,儿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始终保持微笑能够缓解患儿和家长的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