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28
编号:13659828
CT在肝吸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3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肝吸虫患者11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110例患者中,男72例,女38例。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72例,上腹部不适21例,黄疸11例,发热6例。

    1.2 方法

    采用日立-CarinO全身CT机对患者肝脏及胆囊进行扫描,扫描位置由肝膈面至肝脏下缘。层厚5~10 mm,110例患者中,82例行常规平扫,28例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为10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流率设定为3 ml/s。

    1.3 诊断标准

    肝内胆管扩张以Ⅱ、Ⅲ级胆管直径为标准:轻度扩张管径≤3mm;中度扩张管径4~6 mm,重度扩张管径≥7 mm。肝内胆管形态:周围型:肝包膜下胆管呈小囊状、细枝状扩张;中央型:肝门区胆管以细枝状扩张为主,周围胆管未见明显扩张;混合型:肝包膜下胆管小囊状扩张伴有肝门区胆管树枝状扩张[1]。
, 百拇医药
    2 结果

    110例患者经CT检查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及不同形态的扩张,其中肝内胆管轻度扩张52例(47.27%),中度扩张30例(27.27%),重度扩张28例(25.45%)。扩张形态上,周围型61例(55.45%),中央型22例(20.00%),混合型27例(24.55%)。56例扩张的胆管内可见点状虫体软组织密度影。胆囊内见片絮状虫体软组织影41例。合并胆囊结石48例。合并胆管炎30例,呈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合并肝脓肿8例,呈环形或蜂窝状强化。合并胆管癌9例,肝内胆管结石7例。增强扫描41例扩张胆管壁未见明显强化。57例肝有轻度肿大,5例合并肝硬化, 36例伴有脂肪肝。

    3 讨论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本病多分布在亚洲,通过吃未熟的淡水鱼而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等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2-4]。本组110例患者均有食用生鱼史。本病起病较缓,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轻度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或饭后上腹部饱胀感,患者容易出现疲劳,重度感染者常起病较慢,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饱胀、肝区钝痛。肝吸虫病患者中有24%~95%的患者伴有肝脏肿大,左叶明显,伴压痛、叩击痛,甚至头晕、失眠、疲乏、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个别患者由于大量成虫堵塞胆管出现黄疸,发生胆绞痛,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表现为消瘦、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肝脾肿大、贫血等。肝吸虫病症状轻重不等,可分为三度,(1)轻度: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只在粪检时发现虫卵,或仅有胃肠道症状,饭后胃部压痛感,软便。此类约占总数35%。(2)中度:患者表现为较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肝大、肝水肿。并发细菌感染时出现胆囊炎、胆管炎,此类约占总数55%。(3)重度:患者有明显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反复便秘、腹泻,右上腹疼痛,多见于儿童患者,约占10%。患者可同时合并几种临床类型,极少数非流行区初次感染的患者,感染一个月后突然起病,呈高热、寒战、上腹剧痛、肝大,轻度黄疸,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多,尚有极个别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病变部位主要位于肝次级胆管,感染初期病变尚不明显,重度感染者或病变后期胆管可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显著增厚,虫体大量繁殖后可引起胆管阻塞,部分病例可合并细菌感染出现胆管炎。此外,文献[5]报道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能与肝癌发生有关。本组110例患者CT检查均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无明显扩张,与临床上大部分报道相符,肝内胆管扩张形态表现为周围型者61例,占55.45%,肝内末梢小管以小囊状、细枝状扩张为主要表现,主要分布于肝右后叶,小囊通常小于2 cm,与扩张胆管相通呈现逗点状[6-7]。成虫寄生于末梢胆管,导致胆管不同程度阻塞出现边缘部扩张,多发生于肝后叶,主要是由于幼虫进入胆管后在人体重力影响下移居于右叶后上段胆管内。肝中央型22例,占20.00%,以肝门侧肝内树枝状扩张为主要表现,原因主要是长期慢性感染,胆管内张力降低,胆汁淤滞,成虫数量不断增加,寄生于管径较为粗大的胆管导致肝门侧胆管不同程度扩张[8-10]。混合型肝内胆管扩张者27例,占24.55%,呈弥漫性扩张,同时合并中央型及周围型,肝内末梢胆管扩张通常较肝门区大胆管严重,导致胆管扩张程度不成比例,肝外胆管扩张较少。混合型肝内胆管扩张并发症较多,常合并胆囊炎及胆石症等[11-12]。另外,56例扩张的胆管内可见点状虫体软组织密度影。胆囊内见片絮状虫体软组织影41例。合并胆囊结石48例。合并胆管炎30例,呈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合并肝脓肿8例,呈环形或蜂窝状强化。合并胆管癌9例,肝内胆管结石7例。增强扫描41例扩张胆管壁未见明显强化。57例肝有轻度肿大,5例合并肝硬化,36例伴有脂肪肝。目前临床上针对肝吸虫病的治疗主要分为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一般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如营养治疗、纠正贫血、消肿利尿等,全身状况改善后予以驱虫治疗,并发胆管炎或胆囊炎的患者,除驱虫外应辅以抗菌药物,急性胰腺、胆总管阻塞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病原治疗主要应用吡喹酮,具有疗程短、毒性较小、疗效好的特点,治疗后3个月粪便转阴率达90%。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肝吸虫CT检查据有特征性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蓝健君.肝吸虫病的CT诊断[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4):592-593.

    [2]黄春元,许朝璇,罗帝林,等.肝吸虫病的CT表现[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9):20-22.

    [3]张浩,曾红辉,谢振文,等.多层螺旋CT对肝吸虫病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院,2012,12(4):67-69.

    [4]王建俭.肝吸虫病肝内胆管100例CT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0):2307.

    [5]曾祥.肝吸虫病合并肝门部胆管癌1例[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0):714-715.
, 百拇医药
    [6]刘海明,袁国奇,李清水,等.肝吸虫病的CT表现特征[J].放射学实践,2004,19(7):510-512.

    [7]谢东,苏丹柯,李强,等.肝吸虫病致肝内胆管及肝实质改变的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4):276-278.

    [8]梁德壬.肝吸虫病的CT表现[J].广西医学,2011,33(5):638-640.

    [9]何志伟,赵学文,王任国,等.肝吸虫病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9,20(8):40-42.

    [10]纪祥,吕建广,邱国时,等.肝吸虫病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9):851-852.

    [11]于永兰,宋欣妍.血吸虫肝病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7,28(16):1772.

    [12]景举珍,王建俭.肝吸虫病的CT表现及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12):273-274.

    (收稿日期:2014-06-20) (编辑:程旭然), 百拇医药(沈小斌 黄永穗)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