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19
编号:13673104
孤独症患儿智力发育与性格、行为特征的关系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5日 李家菊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者智力发育水平与性格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138例孤独症患儿,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IQ测试,将患儿按FIQ分为正常组(FIQ>85分),边缘组(70~84分),迟滞组(FIQ≤69分),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评价患儿的孤独症行为,采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分析患儿性格特征,比较各组患儿CABS量表得分差异及NYLS量表性格特征各因子维度差异。结果:NYLS评分正常组、边缘组及迟滞组患儿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及反应阈各因子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迟滞组CABS评分高于边缘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组CAB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智力发育对性格、行为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评估智力发育对于患儿的病情评估及康复训练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孤独症; 智力; 性格特征; 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 R7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153-02

    孤独症是儿童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刻板和重复行为。近年来我国的普查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目前发病率为1‰~6‰,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孤独症患儿不仅具有明显的性格和行为障碍,智力发育也不同程度迟缓,导致患儿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化过程受到限制,而且患儿的智力发育对孤独症性格、行为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1]。本文就孤独症患者的智力发育与性格、行为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孤独症患儿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所2010年1月-2013年6月诊断的孤独症患儿138例,其中男87例,女51例,年龄3~7岁,平均(4.8±2.2)岁,患儿诊断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关于孤独症的诊断标准。患儿监护人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1.2 智力测试与分组

    患儿智力(IQ)测定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测定,量表分两部分,分别是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分别测试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之和为总智商(FIQ)[3]。依据患儿的FIQ进行分组,其中FIQ>85分为正常组,70~84分为边缘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