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3年第11期
编号:13166911
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研究现状(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11期
     【摘要】 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本文从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及现代研究进展出发,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现状,认为中医药单独或结合西医治疗心房颤动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少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中医药; 心房纤颤;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1-0151-03

    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多见。其特点为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典型的房颤波。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头晕、黑矇等症状,故现代中医多将房颤归属于心悸、怔忡、促脉、雀啄脉等范畴。

    1 病因病机

    中医普遍认为,房颤的病位在心,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心之气血阴阳偏虚,标实则与痰饮、瘀血、火热、寒邪等相关。李丰涛等[1]认为房颤病机特点可总结为两个方面:(1)多因心之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痹阻心脉,或情志不调而致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而发为房颤,此为其普遍性;(2)房颤属风象,感受外风或虚风内动,舍心滞络,发为房颤,此为其特异性。前者是房颤初始的、间接的病机,是心系及其他脏腑系统病证共有的,后者则是房颤的直接病机。其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病位在心,累及于脉,属本虚标实之证。杨湖[2]认为,房颤的基本病机为心宫虚风内动。其病位在心而累及于脉,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心之气血亏虚,或合阴阳之偏虚;标实主要是瘀血、痰饮、湿浊、火热、寒邪以及冲脉气逆撞心等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