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3年第1期
编号:13173850
颅内动脉瘤的3D—DSA与3D—CTA技术的对比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5日 周西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3.1 3D-DSA与3D-CTA对于多发动脉瘤检出的对比分析

    多发动脉瘤患者在临床上常见,本研究资料中经证实多发动脉瘤中发现<2 mm的微小动脉瘤共计14个,3D-DSA无一漏诊,检出率为100.0%,而3D-DSA检出11个,检出率为78.6%;本研究资料中经证实多发动脉瘤中未发现<2 mm的微小动脉瘤的共计18个,3D-DSA同样无一漏诊,检出率为100.0%,3D-DSA仅检出16个,检出率为88.9%。本研究资料中发现对于以上2种类型的多发动脉瘤的检出3D-DSA较3D-CTA有着明显优势。分析总结原因:血流分布不均,CTA空间分辨率低,图像后处理过程复杂,耗费时间长,对诊断医生要求较高,这些因素往往造成漏诊或误诊。

    3.2 3D-DSA与3D-CTA对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对比分析

    本研究资料中3D-CTA对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检出率有明显差异,对于椎-基底动脉及Willis环附近的动脉瘤检出率较高,对于颈内动脉、脉络膜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邻近颅底或远离Willis环的动脉瘤检出率明显降低,分别为84.0%、0.0%、33.3%。3D-DSA对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分析总结原因:颈内动脉穿行于颅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岩骨段的动脉瘤易受颅骨、海绵窦内血流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显示效果不佳;3D-CTA图像后处理过程中需要去掉不必要的颅骨影像,容易造成动脉瘤的漏诊;脉络膜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瘤这些远离Willis环的动脉瘤易受到血液分布等多因素的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