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B > 败血症
编号:13745601
10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7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1年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通过在医院治疗,治愈86例(86%),病情好转5例(5%),病情恶化放弃治疗5例(5%),转院4例(4%)。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治疗的关键是要及早诊断并选用正确的抗生素。

    【关键词】 败血症; 青霉素; 丁胺卡那

    中图分类号 R63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7—0114—02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是指新生儿在刚出生一段时间就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等细菌入侵血液循环,并在血液循环系统内进行繁殖、扩散,造成全身性感染,有时候还在婴儿身体内产生有机病变,是新生儿期间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生占新生儿活产婴儿的1‰~10‰。我国新生儿败血症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感染最常见,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呈递增趋势,调查显示,早产儿得败血症概率较大,感染源多以婴儿的皮肤损伤、口腔感染、呼吸道以及脐带污染等途径侵入婴儿身体内部。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均符合国家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1]。其中男婴68例,女婴32例;城镇患儿27例,农村患儿73例;早产儿30例,足月产儿58例,过期产儿12例;发病日龄0~8 d患儿31例,9~15 d患儿23例,16~22 d患儿32例,23~29 d患儿14例;母乳喂养57例,人工喂养37例,未开奶6例;体重≤2.4 kg 14例,2.5~3.2 kg 30例,3.3~4.0 kg 38例,≥4.1 kg

    18例。

    1.2 感染途径

    皮肤损伤感染21例,脐带感染38例,呼吸道感染23例,口腔感染4例,羊膜早破5例,窒息抢救9例。

, http://www.100md.com     1.3 临床表现

    本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入院时症状均不明显[2]。入院时除原发病外仅有发热18例,黄疸4例,吃奶费力2例,腹胀1例,黄疸伴肝大3例,发热伴肝大2例,黄疸伴发热11例,无明显感染症状10例。入院后症状逐渐明显:100例均有发热症状,持续发热64例,间断发热36例。体温≤38.0 ℃ 26例,38.1 ℃~40.0 ℃ 44例,40.1 ℃~41.0 ℃ 21例,>41.0 ℃ 9例。肤色不正常(发灰、发白、发青)22例,肝大13例,黄疸消退缓慢伴有出血点14例,吃奶量降低27例,出现呕吐29例,腹胀17例,消化道出血3例。

    1.4 治疗方法

    100例患儿均采用两联抗生素静脉滴注,根据血培养结果对不同细菌侵入造成的败血症采用不同敏感药物进行治疗[3],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32例,丁胺卡那+先锋V治疗19例,氨苄青霉素+先锋V治疗40例,青霉素Ⅱ+丁胺卡那治疗9例。
, http://www.100md.com
    1.5 实验室检查

    1.5.1 血常规 白细胞≤4.0×109/L者10例,4.1×109~10.0×109/L者

    23例,>10.0×109/L者67例,其中白细胞总数在10.0×109~20.0×109/L

    者57例;中性细胞粒≤0.65者52例,0.66~0.75者39例,≥0.76者9例。

    1.5.2 血培养 对患儿进行血液化验共82例,其中阴性28例,阳性54例;54例感染病例中表皮葡萄球菌12例,类白喉杆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0例,枯草杆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产气假单胞菌1例。

    1.5.3 药物敏感实验 在血培养的同时加入药物敏感测量,结果均对万古霉毒敏感,其中30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丁胺卡那及头孢唑林敏感。12例表皮葡萄球菌和3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对氨苄青霉素具有耐药性的有38例,占90%。
, 百拇医药
    1.5.4 胸部X线检查 100例患儿进行检查,患有肺炎92例,肺部正常8例。

    1.5.5 其他项目检查 心电图检查16例,均正常;心音低钝7例;心力衰竭6例;中毒性脑病3例;呼吸衰竭19例;感染性休克2例;超高热脑病3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消化道出血3例。

    2 结果

    本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通过在医院治疗,治愈86例(86%),病情好转5例(5%),病情恶化放弃治疗5例(5%),转院4例(4%)。其中84例婴儿体温分别于治疗后的第2~15天恢复正常,仅有4例婴儿体温始终不稳,在其他状况良好下出院;伴有黄疸症状的婴儿在治疗后的6~12 d黄疸消退;患儿住院天数平均8~31 d。

    通过对100例婴儿败血症中54例阳性血与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婴儿出生第3周(16~22 d)得败血症的概率最高,具体数据见表1。通过10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年龄及体重与病情的典型、不典型进行对比,通过 字2检验,结果0~8 d与≥9 d临床表现典型与不典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4.1 kg与体重<4.1 kg患儿临床表现典型与不典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3.1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是婴儿阶段的危重疾病,发生概率较高,占活产婴儿的1‰~10‰,患儿在刚入院时感染症状不是很明显,但是有些具有发热、黄疸等症状。入院后病情日益明显。由于败血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医生不应该武断诊断成肺炎或者腹泻病,应进行持续观察,结合血培养,以免误诊。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患儿多伴有发热、体温不升、肤色不正常、咳嗽、呕吐、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但是如果家长不加以注意,单从体表症状,很难判断为败血症,因而耽误治疗。新生儿的身体抵抗能力低于婴幼儿,因此家长在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诊,不要用经验来推断病情,以免耽误治疗[4—5]。

    3.2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医生通过血培养了解败血症类型,选用合理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情况4周左右就可以停止治疗,如果是大肠杆菌或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类型的败血症,一般用药6周就可治愈。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结合多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如输血、吸氧、注射白蛋白等供给婴儿体内热量,加强护理。
, 百拇医药
    3.3 新生儿败血症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化脓性脑膜炎[6]。化脓性脑膜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般医生都会人为,只要诊断为败血症,尤其是在做血培养的时候显示为阳性,那么就认定血培养是有细菌生长的,通常这种情况都会对婴儿做腰椎穿刺,来确定婴儿是否患有化脓性脑膜炎。如果发现有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需及时治疗,如果发现得晚,治疗的不彻底,或者是治疗方法不正确,将会给婴儿带来很严重的后遗症,例如智力方面、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及调节方面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约有30%的患儿会患有脑膜炎,而患有脑膜炎的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概率高达60%,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医生,在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时要提高警惕,防止这类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修订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1998,6(2):163—164.
, 百拇医药
    [2]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96.

    [3]柯干明.漳州地区近8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变迁[J].临床儿科杂志,1990,8(2):98.

    [4]高忻,姚君,徐海红,等.35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0,3(4):403—404.

    [5]宋秀芸,张小莉.血培养阳性新生儿败血症214例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耐药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6(6):37.

    [6]张俊英,杨淑哲,陈科.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分布与药敏分析[J].四川医学,2004,9(8):209—210.

    (收稿日期:2012—06—12) (编辑:何玉勤), 百拇医药(王赛斌)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B > 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