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27
编号:13745630
骶尾部潜毛窦1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7
     【关键词】潜毛窦; 藏毛窦; 骶尾部; 肛瘘

    中图分类号 R68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7—0152—01

    潜毛窦(pilonidal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常见于肛门后尾骨处背侧。笔者所在科于2011年7月收治该病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1岁,因“骶尾部皮肤破溃伴流脓1年余”于2011年7月4日入院。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骶尾部红肿疼痛,局部皮肤破溃,伴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畏寒、发热,口服抗生素后,骶尾部破溃处流出较多脓液,红肿疼痛症状缓解,随后用中草药汤外敷处理,皮肤破溃未见好转而来诊。入院查体:T 37 ℃,P 74次/min,R 18次/min,BP 120/66 mm Hg,体壮多毛,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骶尾部双侧可见边缘红肿稍隆起的溃口,直径1.0~1.5 cm,臀间沟可见5个窦口,相邻间隔约0.3~0.5 cm,距肛门最近7 cm,最远达10 cm,部分窦口内可见毛发。取直径约1 mm头皮针软管经窦口探入,窦道走向头颅侧,深约5 cm,挤压有暗红色稀薄臭液体从溃口流出。直肠指诊:未触及条索状物走向肛门,未及内口。取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氏菌。骶尾部侧位、骨盆DR提示骶尾椎、骨盆未见异常。腰骶椎MRI检查可见骶尾部皮下脂肪层一不规则肿块影,长T1长T2信号,大小约5.3 cm×2.1 cm×7.5 cm,DWI信号增高,边缘欠清,与腰骶椎境界尚清,与椎管不相通,考虑骶尾部皮下囊肿合并感染并脓腔形成。入院诊断:骶尾部潜毛窦。入院后先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和局部窦道冲洗,2次/d。于2011年7月6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骶尾部潜毛窦切除一期缝合术。手术过程: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右侧斜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沿窦口向内注入美蓝染色,有助于术中探查完整切除窦道壁。沿溃口外T形切口约8 cm包括臀间沟,切开皮肤,游离皮下组织,电刀切除窦道肉芽组织,探针仔细探查,避开骶尾筋膜切除窦腔底部,电凝创面止血,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0.25%左氧氟沙星溶液冲洗残腔。放置细硅胶引流管一根。Z形皮瓣成形缝合。术后解剖标本可见窦道由深部发出,向上方经皮肤破溃,内藏毛发,毛发游离,两端尖细,根部未发现有毛囊、汗腺或皮脂腺,取出毛发10根。术后每日换药,配合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治疗,术后5 d引流液细菌培养阴性,拔除引流管。10 d后拆线,患者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骶尾部皮下囊肿伴感染,随访1年未复发。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骶尾部潜毛窦,又称藏毛窦,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其发病机制有先天性学说和后天性学说两种[1]。胚胎发育3~5周神经管闭合进程中,由于脊柱背部中线部位的神经外胚层与皮肤外胚层分离不完全而形成先天性上皮残留或凹陷。后天性因素是由于臀部反复扭动摩擦,导致体毛逐渐刺入皮肤,形成一个负压状态的短管道,当毛发脱落即被吸入,聚集于皮下脂肪层内成为“异物”,极易发生感染,形成骶尾部窦道或囊肿[2]。本病特征为内藏毛发,可表现为骶尾部畸形囊肿,感染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反复发作。本病临床罕见,好发于20~30岁青年,肥胖和毛发浓密者尤为易发[3]。在诊断上需与骶尾部脊柱裂、复杂性肛瘘等疾病相鉴别。(1)骶尾部脊柱裂:出生后骶尾部中线有一膨出的囊性肿物,壁薄透光,表面皮肤可正常,或长毛及异常色素沉着,或有深浅不一的皮肤凹陷,用力咳嗽囊肿张力可能增高,若破溃则易于感染,引起脑膜炎[4]。脊柱X线摄片可见棘突、椎板缺损,穿刺囊腔抽到脑脊液可确诊。MRI检查可见膨出物内的脊髓、神经,可有脊髓空洞症等畸形。(2)复杂性肛瘘:外口距肛门近,瘘管走向肛门,肛管有内口,触诊常有条索状物,多有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史,而潜毛窦的窦口多在臀间沟处,走行方向多向颅侧(约占93%),很少向下朝向肛管,且肛管内无内口,常不能触条索状物。
, 百拇医药
    潜毛窦一旦确诊,手术是彻底治愈的手段。但如发生急性感染,应先行抗感染治疗。文献[5]报道目前手术方法大致可归纳为3种:单纯窦道或囊肿切开引流术、病灶切除和创面敞开引流术以及一期切除缝合术。单纯窦道或囊肿切开引流术只能达到引流排脓的目的,故仅适用于局部感染有脓肿形成的病例。对不伴感染的病例则须采用病灶切除和创面敞开引流术或一期切除缝合术。但创面敞开引流术大大延长了住院治疗时间(2~3个月),反复换药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负担,且复发率有时可高达20%。本病例采用一期切除缝合术。术中应注意对窦道分支仔细探查,窦道组织彻底清除,若侵犯骶尾筋膜则一并切除,必要时切除尾骨。尽量电凝止血,使埋在创面的缝线尽量减少。骶尾部臀间沟皮下组织少,皮肤延展性差,缝合张力过大不利愈合,容易裂开,Z形皮瓣成形缝合法可消灭死腔,皮缘对合整齐,且达到减张效果,术后常规引流负压吸引,避免创面积血积液而影响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罗永,武文林.骶尾部藏毛窦疾病的诊治:附19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12):1318—1319.
, http://www.100md.com
    [2]杨明,岳嘉宁.骶尾部大面积软组织反复感染伴窦道形成破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8):631—632.

    [3]Hull T L,Wu J.Pilonidal disease[J].Surg Clin North Am,2002,82(6):1169—1185.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3—264.

    [5]Lasseen A E,Saad K,Raslan M,et al.Crossed triangular flaps technique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pilonidal sinus disease[J].Archives of surgery,2008,143(5):203.

    (收稿日期:2012—07—16) (编辑:何玉勤), 百拇医药(廖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