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经络穴位 > 穴位大全图解 > 手少阳三焦经穴 > 丝竹空 Sizhukong (SJ23)
编号:13745884
针刺四关、丝竹空透刺率谷加太阳穴放血治疗偏头痛32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6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四关、丝竹空透刺率谷加太阳穴放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偏头痛患者均采用针刺、透刺、放血并配合拔罐治疗。结果:32例患者中,痊愈29例,占90.63%;好转2例,占6.25%;无效1例,占3.13%,总有效率为96.88%。结论:以上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见效快,价格相对低廉,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偏头痛; 针刺; 透刺; 放血; 拔罐

    中图分类号 R74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6—0130—01

    偏头痛大多由血管舒张及收缩功能障碍引起,是一类周期性发作性疾病,本病可能由颅内血管神经紊乱引起,与血液中多种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涉及中枢神经、自主神经,神经体液和酶系统。而“神经性偏头痛”则以男性多见,其临床特点是常在夜间入睡后发作,白天缓解,连续几周或几个月每晚发作,经过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头痛[1]。2009—2011年笔者采用针刺四关穴(合谷双太冲双)、丝竹空透刺率谷加太阳穴周围静脉怒张处点刺放血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偏头痛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19~65岁,病程2 d~12年。头痛性质为周期性,反复发作。头痛限于一侧者26例,双侧者6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分类修订版(ICHD—Ⅱ)》的标准。

    1.3 方法

    1.3.1 针刺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针刺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先用一次性0.3×40 mm毫针4根,快速垂直刺入四关穴(合谷双太冲双)皮下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向四周扩散或沿神经传导,强度和频率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60 min,再选一次性0.3×60 mm毫针1根,由丝竹空向率谷方向平刺1.5寸,行捻转泻法1 min,留针60 min,间歇行针10 min/次。针刺1次/d,7次为一疗程。
, 百拇医药
    1.3.2 放血治疗 起针后太阳穴局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用一次性51/2号头皮针点刺太阳穴周围静脉怒张明显处,使其出血或加拔火罐。1次/2d,3次为一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头痛完全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发作。好转:头痛基本消失,但心情激动时,仍有轻度疼痛。无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2]。总有效=痊愈+好转。

    2 结果

    32例患者中,痊愈29例,占90.63%,好转2例,占6.25%;无效1例,占3.13%,总有效率96.88%。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0岁,2011年5月6日初诊,主诉左侧偏头痛3 d。患者初次疼痛时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及甲钴胺治疗,头痛症状改善。今复有疼痛,发作前感觉金星闪动,继后左侧头部跳痛,刺痛,畏光,自觉左颞部有搏动感,纳差,二便调。查体:神清,精神尚可,痛苦貌。舌暗红,苔微黄,脉弦紧。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综合患者病史诊断为偏头痛(血管性头痛),即为少阳头痛。拟治法:疏解少阳,祛瘀止痛。治以针刺四关、丝竹空透刺率谷,患者太阳穴周围怒张明显,遂以浅静脉针刺放血并加拔火罐,当即疼痛大减,当日未复发。为巩固疗效嘱患者继续治疗:针刺一疗程。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4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有风邪、气郁、肝阳上扰或痰浊、淤血阻滞或阴阳气血亏虚,脑络失养所致。针刺四关穴,丝竹空透刺率谷,加太阳穴周围静脉怒张放血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处方,方法简便,收效迅速,安全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是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原穴与三焦关系密切,乃三焦是原气之别使,导源于肾间动气,输布于全身,调和于内外,宣导于上下,直接影响人体的气化功能,肝为血海,主疏泄,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丝竹空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解剖上此穴布有面神经颧支,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具有疏风清热,明目安神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眼睑瞤动等症。率谷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太阳、少阳之会。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解剖上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及颞浅动脉、静脉顶支。主治偏头痛,目眩等症。手足少阳经为同名经“同气相求”两穴均位于侧头部,以通侧头部络脉为主。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此穴虽为经外奇穴,但位于少阳经循行区域[3],且靠近病所“少阳为枢”,加上局部放血达到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则不痛。

    参考文献

    [1]赵平平.偏三针治疗偏头痛34例[J].江苏中医,1988,15(8):27.

    [2]李宝莲.电针治疗偏头痛10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6):41—42.

    [3]姜云武.“上病下取”针刺治疗偏头痛3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19.

    (收稿日期:2012—07—17) (编辑:田烨), 百拇医药(冯建根 尹冯超)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经络穴位 > 穴位大全图解 > 手少阳三焦经穴 > 丝竹空 Sizhukong (SJ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