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3180509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鼻腔血管瘤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年第10期
     【摘要】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鼻腔血管瘤的疗效。方法:64例鼻腔血管瘤患者应用鼻内镜与射频联合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结果:64例均一次成功摘除血管瘤,治疗一年后随访显示治愈61例,复发3例,总有效率达95.3%。结论:鼻内镜下射频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确、出血少、治疗时间短、安全彻底和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鼻内镜; 射频; 鼻腔血管瘤

    中图分类号 R529.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0-0114-02

    鼻腔血管瘤为较常见的良性血管瘤,多因鼻腔多次反复出血而就诊。至今病因尚未查明,认为可能与炎症、外伤和内分泌失调有关。多发于下鼻甲、鼻中隔和鼻腔侧壁等处。其解剖位置尤其隐蔽,虽然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却各有利弊。为了探讨新的有效的治疗鼻腔血管瘤的方法,笔者所在科对2006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4例鼻腔血管瘤患者用鼻内镜下射频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鼻腔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64例,其中,女34例,男30例,年龄14~70岁,平均40.1岁。病程1.5月~3年,平均16.5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鼻腔反复多次出血及单侧鼻塞。前鼻镜检查:鼻腔可见红色或暗红色新生物,表面光滑,直径大小0.7~2 cm。应用鼻窦冠状位X线或CT照片、鼻内窥镜检查,排除了鼻窦炎、鼻内翻乳头状瘤和鼻息肉等疾病。血管瘤多位于鼻中隔和下鼻甲,对抗生素、抗组胺药物、麻黄素等反应不良,但血管收缩剂效果很好。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鼻腔血管瘤。

    1.2 方法

    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取半坐卧位,用0.1%肾上腺素加2%地卡因制成标麻棉片,在鼻内镜下用此种棉片沿肿物周围收缩、麻醉3次。肿瘤基底部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鼻内窥镜(杭州桐庐产)直视下,详细检查鼻腔,查明基底部位、肿瘤范围及基底部位与周围关系等,然后咬取少量组织送病理检查。用SHP-I型射频治疗仪华南牌(广州华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的合适的射频圆形探头直接接触肿物基底部或其附近,进行热凝固,选择输出功率3、4档,待局部组织凝固变白后,用剪刀或内镜钳摘除肿物,若未完整摘除肿物,则需继续对残体及其基底部进行热凝,直至周围组织由白斑变为浅黑色。对术中出血者,可用1%肾上腺素棉片压迫止血,待出血停止后再接着治疗。所有治疗后的病例均不需进行鼻腔纱条填塞,给予1%麻黄素滴液滴鼻,并酌情口服抗生素,术后1周清理鼻腔反应膜。

    1.3 疗效分析

    无效:瘤体复发,鼻腔通气无改善,依旧鼻塞,鼻出血量无减少,创口处黏膜愈合效果差。治愈:瘤体完全消失,无复发,鼻腔通气恢复正常,鼻出血停止,创口处黏膜愈合效果好,色泽正常。

    2 结果

    本次64例患者均一次完全摘除肿物,无需重复手术。术后3 d,部分患者自诉,鼻塞症状无改善且加重,应用鼻内镜检查,发现鼻腔黏膜反应性水肿,呈苍白色,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纤维素渗出,无出血及结痂,嗅觉未改变,术后8~11 d鼻塞程度逐渐减轻,手术后随访(一年后),显示本次64例患者中治愈61例,复发3例,总有效率达95.3%。

    3 讨论

    鼻腔血管瘤多发于鼻中隔前部和下鼻甲前端,易反复出血,是来源于腺管组织的肿瘤,病因至今不明[1]。目前认为鼻腔血管瘤的发生与炎症、外伤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相关。鼻腔血管瘤解剖位置尤其隐蔽,且生长缓慢,导致临床上早期的诊断很困难,应用一般检查很难发现,时常会被按一般的鼻腔出血处理,患者反复就诊。所以,对鼻腔反复多次出血的病例,一定要进行常规鼻内窥镜检查,及时发现出血点,明确其位置,处理隐蔽病灶以免误诊[2]。在术前进行鼻腔鼻窦CT检查和鼻内窥镜检查,对了解鼻腔血管瘤的位置、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非常有利。较大的血管瘤或肿瘤累及鼻窦者不宜在鼻内窥镜下摘除鼻腔血管瘤,术中大量出血会影响手术进行,或肿瘤残余导致很快复发。本次64例患者的鼻腔血管瘤直径均≤2 cm。

    近年来鼻内镜技术广泛应用于鼻窦及鼻腔的检查和手术。在对血管瘤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使用鼻内镜,仔细检查鼻腔,可充分了解并查明肿瘤的范围、基底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视野清晰,瘤体暴露清楚,使手术操作方便易行,效果较好。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鼻腔血管瘤对于明确血管瘤所处位置及界限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于处理肿瘤位置深者更具优势[3]。射频治疗疾病是以生物组织本身作为热源的内部加热而起作用的[4]。射频治疗是应用波长为0.3 km,频率为100~300 kHz的低频率电磁波,直接作用于人体组织,可促使组织细胞中极性分子和细胞内外带电离子做强烈地无规则运动,产生特殊的内生热效应,然后用较低温(55 ℃~85 ℃)使细胞组织蛋白凝固,导致血管收缩,血栓形成,进而血管闭塞,最终将使组织萎缩、变性甚至坏死脱落。将该原理应用于治疗鼻腔血管瘤手术中,首先使用射频技术对肿瘤的基底部进行治疗,使其热凝,来使血管闭塞,出血减少甚至不出血,然后再将血管瘤完整摘除。再于基底部进行热凝,至创口处组织由白斑变为浅黑色,继之创口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坏死脱落。在鼻内镜直视下射频治疗鼻腔血管瘤,不仅将鼻腔正常组织结构保留,而且对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无影响,最重要的是可将肿瘤一次完整干净地摘除,减小复发的可能性。对本次入院资料64例患者进行手术后随访(一年后),其中仅3例复发,治疗总有效率达95.3%。鼻内镜下射频治疗血管瘤患者,其中鼻内镜可照明、放大视野、使视野清晰,利于手术进行。而射频所应用的低频电磁波,是在建立回路时发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无辐射副作用,还可随意控制应用电凝的组织范围及深度,凝固止血又为鼻内窥镜手术提供了清洁的视野,从而可准确进行手术[5-6]。鼻内镜与射频相辅相成,既可充分发挥各自所特有的优势,还避免了术中盲目操作,使瘤体残留而复发。术中患者出血量少,且几乎无痛苦,易于被接受。术后无需进行鼻腔填塞,为患者减少了术后痛苦。

    笔者体会患者在鼻内窥镜直视下行射频治疗手术,具有视野大、清晰,操作精确、方便、易行,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速度快、安全彻底,患者痛苦少,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连新,裴壮敏.鼻内窥镜下电动切吸器与微波联合应用治疗鼻腔血管瘤[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0):16-17.

    [2] 张镭.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0,6(3):65.

    [3] 高起学,崔永华,游学俊,等.鼻内窥镜下微波手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11(1):505-506.

    [4] 周弘.射频是治疗鼻甲肥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M].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2(2):118.

    [5] 马庆林,宋照营,金红军,等.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00,6(6):10-11.

    [6] 李京,赵黎花,徐艳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瘤65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75-76.

    (收稿日期:2012-02-21) (编辑:徐睿瑞), 百拇医药(吴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