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3
编号:13769056
直肠肛管异物的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3
     【关键词】直肠肛管异物;诊治体会

    直肠肛管内异物在临床中并非少见。直肠肛管(肛门)是消化道的最后通道。它存在的异物不但有从通过肛门进入肛管结直肠的,也有从口腔上部进入然后置留于直肠肛管的。所以,该部异物从两个不同方向都可进来而置留。现将5例直肠肛管异物诊治经过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1.1例一患者,男,65岁,家住农村,诉肛门部疼痛5 d,自诉5 d前用缝被子的长针挑剔牙齿,不慎将长针落入口中。当时无异常反应,患者未告诉家人。无呕吐、无出血、无腹痛,排大便无异常,近几日因肛门内疼痛故入笔者所在科诊治。查体:一般情况可,脉搏及血压等生命体征无异常,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局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肛门部专科检查:肛门口3点位压痛,局部肿胀皮肤颜色微红。直肠指诊:3点位近齿线处压痛,且肛管饱满,食指末端触及一金属体,两端刺入组织中分别位于3点与9点。治疗经过:首先用持针器固定住针体,然后按常规予以消毒肛管及周围,在针刺入的两端予以麻醉,先试行将针体向已感染化脓一侧缓慢移动发现针体一端已露出,用另一把持针器小心且逐渐折弯便于取弯向外拉出,使刺入9点位针体亦离开已化脓的组织中。将脓腔切开引流,脓腔予以双氧水冲洗,尽量拭干其中的脓液,填塞凡士林油纱布,每日更换敷料1次,约2周后创口组织修复愈合,排便正常。

    1.2例二患者,男,43岁,主诉:直肠内钥匙挂置入10 h。自诉因肛门口搔痒,用身上的金属钥匙挂搔扒止痒,不慎将其置入肛门内取不出,当时无不适,自认为会随大便排出,但10 h后仍未排出而担心恐惧故入笔者所在科诊治。查体:一般情况可,脉搏及血压等生命体征无异常,精神较紧张,腹部平软,未触及包块,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专科检查:肛周皮肤颜色变白光滑轻度水肿,局部无压痛。直肠指诊:距肛门口约一食指长度的指端触及一硬物,指套不带血。在肛门镜的窥视下,见一金属物置留于直肠内,钥匙挂一端朝下,有一环口。诊治经过:取肛窦钩钩住环口轻拉后取出,未见直肠内出血,嘱患者术后休息,2 h无不适返回家中。

    另外3例患者为鸡骨刺、鱼刺经口腔食入置留于直肠内,其中1例为本地海产叫龟足的贝壳类食物(表面凹凸粗糙不平)整个吞入置留于直肠内,治疗时均经肛门镜或直肠下顺利取出而治愈。

    2讨论

    2.1结直肠(肛管)异物置留,临床多出现肛门疼痛,肛门有异物感,大便不畅等为主要症状。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仔细地体检,包括肛门镜检查、肛门指诊以及X线检查,一般诊断不难,但是有些资料报道的结直肠异物置留也可产生误诊,或漏诊。黄氏报道1例4根6 cm长的铁线捆绑一起置留于结直肠达8年之久后被诊断取出治愈[1]。有的结直肠内异物通过肛门部位难以取出而采用开腹手术取出的,因此当诊断明确的病例而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当对置留物经肛门能否取出要作出详细的考虑。采取何种麻醉方法,是否要自制的器械(如乒乓球置留要将剪刀加热烧红在乒乓球表面穿洞以便钳子夹住取出)[2]。采取合适的体位也会有利于手术的治疗。对于因异物置留而产生的肛周脓肿应当按肛周脓肿治疗措施治疗,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缩短病程,达到治愈的目的。

    2.2人体的小肠全长约5~7 m,结肠约1.5 m,在腹腔内有许多的弯曲。小肠的管径较大肠小,笔者诊治的1例结直肠异物长达6 cm的金属针,而黄氏报道的病例异物铁线长度也是6 cm。这些异物能顺利的通过管径小且弯曲多的肠管内最终到达直肠,是偶然的现象还是肠道有某些特殊的生理功能,根据文献对肠道生理功能的研究,应当认为是肠道的自身功能对这些异物刺激肠壁而产生的作用。在含有金属的食糜自胃进入肠道时肠黏膜受到强烈刺激,可使肠管产生过度的扩张,加上小肠在消化期有分节运动和蠕动形式,当小肠被食糜充盈时,肠壁的牵张刺激可引起该段肠管一定间隔距离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将小肠分成许多邻接的小节段,随后原来的收缩部位发生舒张,而原来的舒张部位发生收缩,使小肠的食物向前推进进入结肠。结肠的运动形式似小肠,只不过运动幅度小,一般结肠产生收缩,持续一段时间后消失,邻近部位的结肠又发生收缩,如此反复进行,形成袋状往返运[3]。只有具备了相应管径且弯曲变直或角度变小,才能使6 cm长的异物往下运动最终到达直肠,如果没有肠管的这种应激后产生的扩胀生理功能,从口腔内进入消化道的异物这么长度是不可能到达直肠的。

    参考文献

    [1]黄绍文.肛门直肠异物临床治验3例.中华中医药学会第12次大肠肌门病学术会议暨第11届中日大肠肌门病学术交流会,2006:689-690.

    [2]赵全生.乒乓球入肛门1例报告.中华中医药学会第12次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暨第11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2006:687.

    [3]姚泰.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7.

    【收稿日期】2011-03-14

    (本文编辑:郎威), 百拇医药(方连城 叶传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