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11期
编号:12281149
109例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防范对策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第11期
     【摘要】目的:探讨防范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应对策。方法:对农七师精神病院近10年109例住院精神患者的住院病历和交班报告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文化较低、病前性格稳定性差、既往有攻击行为、病期较短、有幻觉、妄想、无自知力、易激惹、年轻力壮患者易产生攻击行为;强制住院的男患者和夜班也是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加强病房管理,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是预防攻击行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精神患者;攻击行为;对策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101

    精神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和环境的影响,常出现攻击行为。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具有突发性、冲动性及盲目性的特点[1-2]。为了探讨防范攻击行为的相应对策,有效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对农七师精神病院2001年5月-2010年5月109例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疾病类型、时间、方式、原因、伤害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农七师精神病院2001年5月-2010年5月有攻击行为的精神患者109例,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男92例,女17例,年龄16~70岁,平均38.8岁;40岁以下78例,40岁以上31例;职业:工人41例,农民19例,无业34例,干部8例,学生7例,军人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4例,高中及以上45例;婚姻状况:未婚56例,已婚28例,离婚35例;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64例,心境障碍19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21例,癫痫所致就是障碍4例,急性应激障碍1例;病前性格:内向、孤僻77例,外向、好交际32例。

    1.2方法统计109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类型、住院时间、病前性格、攻击时间、方式、原因、伤害程度。根据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和攻击方式制定相应对策。

    2攻击的相关因素
, http://www.100md.com
    2.1攻击行为有四种: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3]。最常见为语言攻击,如口头威胁、辱骂、下流言语;其次为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猥亵动作、企图强奸;持物攻击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碗筷、痰盂、扫帚、拖把及打碎的门窗玻璃等。

    2.2伤害程度(攻击强度)参照Fottvel指定的三级分类法:I级为未造成伤害,II级为造成轻度伤害,Ⅲ级为造成严重的伤害。Ⅰ级220次,患者口头威胁、辱骂、下流言语、猥亵动作、吐口水,或打一耳光,面部抓痕、捶一拳、踢一脚或企图强奸女护士,受到人格侮辱。一般无明显不适,但可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Ⅱ级46次,患者拳打脚踢,扯头发,嘴咬,局部皮肤青紫,头痛,头晕,但程度不严重;Ⅲ级18次,严重的皮损青紫,眼睛充血,被咬出血,皮损须缝合。

    2.3攻击时间:住院一周以内64例(58.7%),一月之间35例(32.1%),一月至一年之间8例(7.3%),1年以上2例(1.8%);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1.8%,晚班24.6%,夜班42.9%。与黄月新[4]调查结果一致。
, http://www.100md.com
    2.4攻击因素(1)环境生疏:强制住院的患者,对医院环境陌生,易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对医务人员突发攻击行为。(2)失去自由:封闭式病房管理使患者产生被监禁感,绝望恐惧而发生攻击行为。(3)要求得不到满足:当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均得不到满足时,产生愤怒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4)精神症状支配:受幻听或被害妄想的影响,以攻击作为自卫手段。(5)拒食、拒药:护理人员强制不合作患者进食、喂药时,训斥或不冷静而遭攻击。(6)突发事件被阻止:患者之间发生冲突,或患者自残、自伤、逃跑时,医务人员制止而遭攻击。(7)约束患者时,患者反抗遭攻击。

    3临床观察

    医护人员应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病情,从患者自言自语内容、表情、动作中收集信息。了结攻击行为的先兆,确定高危人群。

    3.1攻击行为的先兆兴奋话多、表情愤怒、烦躁不安、坐卧不宁、挑剔、敌对、不能自控、拒服药、拒进食、反复要求出院、威胁工作人员。
, http://www.100md.com
    3.2高危人群文化较低、病前性格稳定性差、既往有攻击行为、病期较短、有幻觉、妄想、无自知力、易激惹、年轻力壮患者易产生攻击行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5]。

    4原因及分析

    4.1原因本组攻击行为原因:(1)情绪不稳,易激惹;(2)幻觉、妄想支配;(3)被强制住院,拒绝接受治疗;(4)逃跑行为被阻止;(5)言语不慎,激怒患者;(6)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7)环境拥挤,活动范围小,生活单调;(8)被强制性隔离;(9)不服从病房管理。

    4.2分析本组资料显示,攻击行为多发生在住院1个月以内,有明显幻觉、妄想,对治疗抵触,当医护人员进行检查、督促服药或进食时发生攻击行为。以青壮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文化程度低,病前性格内向、疾病反复发作,强制住院的男患者更易产生攻击行为;患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医护人员的强制手段或接触不当,封闭式病房管理、患者密集,环境嘈杂也易导致攻击行为。
, 百拇医药
    5对策探讨

    加强病房管理,规范护理行为,改善医患关系,掌握病史及攻击行为的特点,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采取必要的保护性约束和隔离措施,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降低攻击行为造成的伤害。

    5.1严格病房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病房管理是防范攻击行为的重点,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攻击行为的危险,排除病区内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做好安全检查,防止危险物品(如刀、绳、火柴或打火机等)带入病区。

    5.2护理对策

    5.2.1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防范措施保持病区安静、清洁、宽敞、舒适、减少刺激因素;重点患者重点观察,重点交班。

    5.2.2规范护理行为值班时坚守岗位,加强巡视;不在病房中躺、睡,以防受到患者攻击;发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 http://www.100md.com
    5.2.3改善服务态度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关心、尊重患者;引导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活动;指导患者做病区的清洁工作,并适当表扬及奖励,增进患者的自信心,改善医患关系。

    5.3保护性约束对于情绪不稳、冲动、威胁、喊叫、目露凶光、双拳紧握、快速来回走动、有自残、自杀行为者,应立即给予保护性约束,或单独隔离,以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

    5.4药物治疗选择适当的精神药物,如肌注氟哌丁醇注射液或氯丙嗪、地西泮注射液,尽快控制兴奋躁动;对于有明显幻觉妄想的患者,及时调整药物至治疗量;严重抑郁情绪的,抗抑郁药配合心理治疗;尽量单一用药,小剂量逐渐加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引起患者抵触治疗或引起激越出现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秀玲.用非强制性方法处理精神病人攻击行为93例疗效观察[J].山东精神医学,2001,10(1):58-60.
, http://www.100md.com
    [2] 刘文琴,和华荣,潘志芳.护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作用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2,16(7):395-396.

    [3] 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4] 黄月新,许贞琼.精神患者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5] 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收稿日期:2012-02-21)(本文编辑:李嫚), 百拇医药(张志玲 范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