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9年第25期
编号:13408562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低回声非典型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5期
     典型的血管瘤CEUS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增强,部分或完全向心性填充,充填时间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在延迟期持续增强,呈环状、结节状、渐进性、向心性强化[10]。这种增强模式可能是因为血管瘤内部组织结构使造影剂在病灶内停留时间较长[11]。而非典型的血管瘤超声表现呈低回声,因为其内部瘤体出现局部出血坏死,血栓、黏液瘤样变等非典型性改变。

    本研究中,针对55例肝硬化患者的65个低回声结节进行超声常规检查,正确诊断了26个病灶,诊断率为40.0%,与非典型肝血管瘤文献报道正确率为20.0%~40.0%[12-15]相近。同时对65个低回声结节进行CEUS检查,以病灶动脉相周边环状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向心性充填为标准来诊断肝血管瘤,诊断率为84.6%,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而MRI诊断血管瘤诊断率92.3%,CEUS与MRI技术诊断非典型肝血管瘤差异不大,提示用CEUS技术来诊断非典型的肝血管瘤,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组将低回声非典型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分为四种,对65个低回声结节进行CEUS检查,符合第Ⅰ增强类型占66.0%(43/65),可能与瘤体内血管腔隙大小不一,血流灌注不均有关。第Ⅱ增强模式类型占20.0%(13/65),是典型血管瘤最常见的强化模式,造影剂持续、缓慢渐进性灌注瘤体,可能与瘤体的内部结构分布均匀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