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2630828
深刺颧髎穴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36期
     [摘要] 目的 观察深刺双侧颧髎穴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假性球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深刺双侧颧髎穴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其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中痊愈6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80.0%,对照组中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30.0%,两组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深刺双侧颧髎穴治疗假性球麻痹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对患者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的改善见效快、效果显著。

    [关键词] 深刺;颧髎;假性球麻痹

    [中图分类号] R245.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29-03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 paralysis,PBP)是指脑桥或脑桥以上部位发生病变,造成延脑内运动神经核失去上位神经支配,出现以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为主的一组病症[1],多见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

    我国1986~199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217)/10万[2],而调查显示脑卒中后有14%(大脑半球)~71%(脑干)的患者伴发PBP吞咽障碍[3]。英国杂志报道,脑卒中后45%的患者发生吞咽障碍[4],其中有误吸的中、重度吞咽障碍发生率高达33%[5]。

    PBP在中医学里有“舌喑”“喑痱”“喑哑”“舌謇”等名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其发病特点为风、痰、气、血郁闭脉络,壅塞于喉,故脉络不通,气机不利,而致吞咽困难、进食呛咳或食入即吐。本科传承名老中医朱新太学术经验,采用深刺颧髎穴治疗PBP,取穴独特、深刺强刺激,疗效显著。此法的思路来源于曾经广泛使用的针刺麻醉颧髎穴进行颅脑手术。朱新太(1935-),男,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针法”继承人,从医50余年,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病变方面经验丰富,作者师承朱新太老中医,为“朱氏针法”第四代继承人。现将近年来临床中治疗PBP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病科住院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颧髎深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治疗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3~78岁,病程3~7 d;对照组30例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1~76岁,病程5~8 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吞咽困难:轻者饮水时偶或经常呛咳,张口困难,舌不能把食物送至咽部,仰卧位时可以缓慢吞咽,重者完全不能吞咽;②构音障碍:音调拖长缓慢,字句简单;③神经系统检查: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掌颌反射阳性,叩唇反射阳性,腱反射亢进;④脑部CT或MRI检查:脑桥以上两个或多发性病灶;⑤其他:常伴有强哭或强笑。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常规使用药物治疗。

    1.3.1 治疗组

    1.3.1.1 腧穴定位 颧髎穴:在面部,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凹陷处[6]。

    1.3.1.2 操作方法 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35 mm×50 mm,向外上方向直刺约40 mm,患者感到明显的酸胀感,且出现可耐受的电击样麻感半面放射,1次/d。双颧髎接青岛鑫升牌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中等量刺激,30 min,10次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选取廉泉、夹廉泉、风池、哑门,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35 mm×40 mm,常规针刺,接青岛鑫升牌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中等量刺激,30 min,10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吞咽、言语功能状态等疗效评价结果[7]。痊愈:吞咽功能完全恢复,食纳、饮水正常,声音清楚,吐字清晰,语言表达符合逻辑,神经反射正常;显效:吞咽功能基本恢复,仅进食、饮水偶呛,吐字清楚,有或无声音嘶哑,神经反射正常;有效:吞咽功能有所改善,不用鼻饲能保证饮食入量,但纳食、饮水慢,语言表达不完整,音嘶声重,神经反射部分阳性或基本正常;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如故,仍需鼻饲,语言及构音功能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为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颧髎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权髎,别名兑骨,属手太阳小肠经[8]。深刺颧髎穴治疗PBP为江苏省名中医朱新太主任50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而出,此方法主要有有两方面的作用。

    3.1 远治作用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而颧髎为手少阳、太阳之会。深刺颧髎穴可以疏通手少阳和手太阳经气血,调整阴阳,使经气回流,阴阳协调,瘀血通,筋脉柔,而收到良效。

    现代解剖学认为颧髎穴下分布的三叉神经的第2支(上颌神经)和第3支(下颌神经)。三叉神经是第5对脑神经,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故深刺颧髎穴可以较强刺激三叉神经的两个分支,从而将此种较强的刺激传入大脑。韩蓉蓉等[9-10]研究表明,针刺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进而使机体有效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免受过量活性氧攻击能力,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害,提高脑组织的代偿能力,增加脑代谢营养,以促进神经递质传导功能恢复,修复损伤脑组织。PBP患者的中枢神经元及其突触连接受损后,会很快出现神经系统局部解剖及功能性的变化,通过毫针深刺等外界的较强刺激,能尽早建立新的突触连接,从而产生新的反射弧,以及早恢复吞咽功能和构音障碍。针刺颧髎穴对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的痉挛性麻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使上神经元管理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达到提高吞咽功能,改善构音障碍的效果[11]。 (高慧 朱新太)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