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631925
风险管理在药品批发企业冷链药品质量管理中的实践(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34期
     [摘要] 冷链药品是一类对温度高度敏感的药品,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控制不当,极易造成不良事件或经济损失。药品批发企业是影响冷链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2013年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冷链药品质量管理十分重视,明确提出冷链物流管理的要求。本企业在实施2013年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过程中,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原有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风险因素,从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改善硬件条件、实施验证管理等方面完善了冷链药品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对影响药品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将可能造成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保证药品质量。

    [关键词] 冷链药品;药品批发企业;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a)-0175-04

    随着生物制剂的快速发展,冷藏、冷冻药品(简称“冷链药品”)占药品总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13年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2013”)首次明确了药品批发企业冷链物流管理要求并作为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1],该内容以附录的形式做了详细规定,即“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温湿度自动监测”“验证管理”。GSP2013的5个附录中有3个都是冷链药品的内容,足以体现GSP2013对冷链药品的重视[2]。

    药品冷链是指冷藏、冷冻类药品在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的、不间断冷链管理控制,以此保证药品的品质,防止污染的一个特殊性的供应链体系[3]。药品冷链不同于普通商品冷链,除了对硬件有较强的刚性要求外,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信息化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4]。

    药品批发企业是链接药品生产和药品使用的中转站,涉及储运等诸多环节,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冷链管理的断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5]。由于药品在批发环节储存时间占药品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因此药品经营企业的冷链管理是保证该类药品质量的关键[6-8]。储存或运输不当将直接导致药品效价降低失效甚至发生变质,毒副作用增加,极易造成不良事件或经济损失[9-10],因此,在药品冷链物流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11-12],通过风险管理最低限度地控制不良事件或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保证冷链药品在批发环节的质量。

    1 风险管理在GSP2013冷链药品质量管理中的体现

    风险管理和冷链管理是GSP2013的两大特点,冷链药品的质量管理离不开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体现在诸多具体条款中,总体上可概括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13]。

    1.1 风险管理在冷链管理硬件方面的体现

    GSP2013强化了药品仓储、运输温湿度控制和监测的硬件要求。①存储设施方面:经营疫苗的批发企业应当配备两个以上独立冷库,有备用发电机组或者双回路供电系统,体现了应对设施设备故障、突发断电等风险的控制措施;②监测设备方面: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运输设施设备配置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显示、记录、传送储存过程中的温湿度数据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当监测的温湿度值达到设定的临界值或者超出规定范围,系统应当能够实现就地和在指定地点进行声光报警,同时采用短信通讯的方式,向至少3名指定人员发出报警信息。自动监测可以有效避免人工监测的不连续性,实时采集、记录、传输数据,可避免数据丢失,可为风险分析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远程及就地实时报警功能、短信通知等措施有助于及时采取风险控制。

    1.2 风险管理在冷链管理“软件”方面的体现

    GSP2013提高了药品冷链物流软件方面的要求。①引入了验证概念:主要是关于冷藏、冷冻设施设备的验证,明确了验证的项目、验证测点等具体要求,以确认相关设施、设备及监测系统能够符合规定的设计标准和要求,验证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②风险管理在物流过程中的体现:收货记录除了一般要求外,还要求发运地点、启运时间、运输工具、到货时间、到货温度等项目,强化了运输过程运输方式、时间和温度等的风险控制。储运过程中,明确由专人负责对在库储存的冷藏、冷冻药品进行重点养护检查,提出了药品堆码时距离制冷机组出风口的距离要求等。为有效控制销后退回这一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要求检查退货方提供温度控制说明文件和售出期间温度控制的相关数据。企业应当制订冷藏、冷冻药品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的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准备。

    2 药品批发企业冷链管理存在的风险分析

    2.1 对冷链管理的认识不够

    ①关于温度对冷链药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药品短暂暴露于贮存温度范围之外问题不大,因此存在到货验收不及时,出库时不对保温箱预冷等情况;②对于冷链药品的认识不清楚:认为只要存储温度低于贮存温度即可,存在将冷藏、冷冻混淆的情形;③对冷链管理的系统性认识不足:不同岗位之间缺乏协作,存在责任不清、工作效率低下、互相推诿的问题[14]。

    2.2 设施设备不能实时监控储运温湿度

    受技术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实时监控温度及自动报警的设备,温湿度控制和监测依靠人工,造成的后果是温湿度超过预定值一定时间才进行干预,影响质量的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另外,由于人工记录温度缺乏连续性,即使过程中出现断链也难以发现,出现质量问题缺少风险分析的完整材料。第三,运输过程一般采用冰排控制温度,在运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温度监控手段,往往凭经验发运冷链药品。

    2.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完善

    冷链药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完善,冷链药品的管理内容作为条款分散在不同的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中。由于冷链药品的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操作规程缺少专业性,岗位职责缺乏有效衔接,对冷藏类药品的有效管理不能做到全覆盖,导致在冷链管理过程中系统性风险增加,药品冷链时断时续,直接危及药品的安全。此外,应急预案不健全,缺少应对突发情况的风险处置措施。 (刘树林 高子淳)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