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17期
编号:12654816
基于我国民族院校的特点探讨《药理学》课程的教改思路(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17期
     民族院校既有全国普通教育的共性,又具有受各地区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的特性。基于“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我国民族院校的招生生源主要以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汉族学生为辅。不论从培养对象、学校校园文化、课程设置、还是人员组成、教育内容、餐饮食宿、礼仪习俗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民族特点[2]。

    民族院校的发展基础和综合实力与重点综合性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模式、民族文化和风俗、宗教信仰、人才素质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均存在某些特殊性,限制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3]。其影响和特点具体表现在:民族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层次不齐,生源质量较差;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差异,基础较为薄弱,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的学生对普通话的语言听力表现较差,不利于听课和交流;由于在大学入学前缺少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有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习惯较差,如视野狭窄,固执守旧,只注意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等。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在入学前阶段表现突出,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到了新的环境中发现自己并不突出,甚至明显差于其他同学,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和自闭心理,这样的学生通常表现为自尊心高度敏感、不合群,情绪波动大,有时郁郁寡欢,有时情绪激昂甚至有一些攻击行为,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课题讨论和交流,从而造成讨论式教学上的困难;再次,学生的生源层次参差不齐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