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466311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5日 穆建华
第1页

    参见附件(2294KB,2页)。

     [摘要] 目的 评价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 方法 对58例(58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等参数变化。 结果 患者眼压由术前的(33.75±4.10)mm Hg降至术后的(16.24±3.72)mm Hg;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74±0.32)mm加深至术后的(2.63±0.52)mm,12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1.62±2.83)°加宽至术后的(38.79±4.16)°;6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3.89±3.54)°加宽至术后的(42.76±3.12)°,手术前后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加宽房角,并改善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

    [关键词] 超声乳化技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前房

    [中图分类号] R7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045-02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是临床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发现,晶状体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经过临床实践,晶状体摘除术已被公认为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途径,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是进行性损害,本研究对58例(58眼)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观察了术后眼前段结构狭窄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 年1月~2012 年6月收治的58例(58眼) CPACG患者,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7~72岁;房角狭窄范围≥180°,病程3~24个月。所有患者均经测眼压,房角镜、检眼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及Humphrey视野计等检查确诊,入院前患者未曾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进行其他药物治疗,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
    穆建华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评价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对58例(58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等参数变化。结果患者眼压由术前的(33.75±4.10)mm Hg降至术后的(16.24±3.72)mm Hg;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74±0.32)mm加深至术后的(2.63±0.52)mm,12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1.62±2.83)°加宽至术后的(38.79±4.16)°;6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3.89±3.54)°加宽至术后的(42.76±3.12)°,手术前后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加宽房角,并改善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

    【关键词】 超声乳化技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眼压 前房

    【分类号】R779.66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是临床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发现,晶状体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经过临床实践,晶状体摘除术已被公认为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途径,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9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