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107993
注射用血凝酶与西咪替丁联合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25日 李云英
第1页

    参见附件(2142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凝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凝酶与西咪替丁。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1%;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血凝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注射用血凝酶;西咪替丁;消化道出血;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22.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c)-093-02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某些危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呕血、柏油样便及不同程度的贫血,且病情凶险,如不积极治疗常可导致原发疾病加重,当出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0%~25%时,即可表现为失血性重度贫血和(或)失血性休克[1]。本院儿科应用注射用血凝酶与西咪替丁联合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本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住院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呕吐物经检验排除咽下综合征,黑便潜血试验阳性,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10例,女15例;日龄1~3 d 9例,4~7 d 14例,>7 d 2例;足月儿12例,早产儿13例;原发病:新生儿窒息1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0例,吸入性肺炎3例。对照组男9例,女16例;日龄1~3 d 8例,4~7 d 15例,>7 d 2例;足月儿12例,早产儿13例;原发病:新生儿窒息1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吸入性肺炎2例。两组患儿性别、日龄、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积极治疗原发病、禁食、0.9%氯化钠溶液及1.4%碳酸氢钠洗胃、制酸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和休克等。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注射用血凝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用法为:注射用血凝酶0.5 kU+0.9%氯化钠溶液5 ml自胃管内注入,同时静脉注射血凝酶0.5 kU,连用1~3 d,西咪替丁7.5 mg/(kg·次),2次/d,连用3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后24 h内洗胃液无血性物,无黑便或血便,Hb稳定,反应好。有效:用药后48 h内洗胃液无血性物,无黑便或血便,Hb稳定。无效:用药48 h后洗胃液仍有血性物,或仍有黑便或血便,Hb进行性下降[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8.1%;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许多重症疾病的并发症,其发生与小儿机体缺氧缺血、感染、酸中毒密切相关,是小儿病情危重或恶化的标志之一。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生于生后1~2 d,临床表现为呕血或胃管抽出血性液,部分患者可伴发腹胀或便血。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尚处于发育初期,在应激状态下特别容易并发脏器功能损害,因此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新生儿胃酸pH值较低,呈高胃泌素状态,任何应激性诱因均可能使胃黏膜屏障破坏,当溃疡侵犯大血管时,可导致消化道大出血。其诱发机制为: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引发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代偿性反应会增加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这样离子可逆扩散回渗至细胞内,导致了细胞酸中毒,溃疡和出血随即出现;另外,新生儿由于凝血机制也在发育初期,发生应激性溃疡后常导致临床难以控制的出血[3-4]。

    注射用血凝酶提取自毒蛇,其主要成分为类凝血酶和类凝血激酶。它的止血机制为:类凝血酶能裂解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类凝血激酶发挥着促进出血部位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并最终转化为稳定的纤蛋白,这样最终达到了促进溃疡出血部位血栓形成和止血的作用。有研究指出,应用注射用血凝酶局部注射治疗胃出血,有效率可达97.5%[5]。并且该药物不含任何神经毒素及其他毒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临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临床观察表明,中和90%的胃酸,可使pH升至3.3,当胃液pH值>3.5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胃酸维持pH>5.0即可使胃及食管出血停止[6]。本文联合应用的另一药物西咪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可使胃液pH值升高至5,并保持2 h,生物利用度为58%~89%,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3~4 h[7]。其止血原理为通过直接和间接抑制胃泌素而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胃酸生成,除此之外它还同时发挥组织胺及免疫增强作用,使胃黏膜创面及时修复和再生,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本文采用注射用血凝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两者联合使用能在出血部位迅速产生较强的凝血效果,且能快速修复受损胃黏膜,达到快速止血和修复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远高于对照组的68.0%,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未发现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等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注射用血凝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既起到了快速止血的作用,同时又能修复受损的胃黏膜,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许多重症疾病的并发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迅速控制消化道出血,本文采用注射用血凝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止血迅速,疗效满意,未见任何副作用,并且注射用血凝酶、西咪替丁价格低廉、药源丰富,因此,本文的治疗方案疗效好、费用低廉、简单方便、无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梅琴.胃管注入注射用血凝酶治疗新生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2例[J].新医学,2003,34(5):315.

    [2]莫坚,张俊然,孙伟红.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5,16:357-358.

    [3]Helve T.Characteristic sofpediatric gastrointestinal tract,and gastro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dys function[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4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