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08629
静脉溶栓联合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陈卫英,张志广,陈少通,廖尚宇,叶永红
第1页

    参见附件(2036KB,2页)。

     [摘要] 目的:研究观察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NT)患者120例,静脉溶栓后分为两组,PCI组68例,于发病7~14 d行冠脉动脉造影,依据造影结果,60例予PCI,对照组52例则未行PCI。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按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处理,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统计:PCI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15例,占22.0%,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36例,占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的心脏超声指标:对比发病1周的指标,PCI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无明显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升高,对照组的LVESD,LVEDD则明显增加,LVEF下降明显。两组比较,LVEF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NT予静脉溶栓联合PCI比单纯静脉溶栓能更好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室收缩功能,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关键词] 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68-02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阻塞所致,静脉溶栓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AMI的主要方法。两种方法均被证明能改善AMI患者的生存率。急诊PCI能更好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和改善预后,但由于各种原因急诊PCI难以普遍应用。静脉溶栓则有快速、简便、易操作的特点,所以仍是AMI患者的较好选择[1]。然而,静脉溶栓时仅50%~60%的患者恢复TIMI 2~3级血流。本文主要研究观察AMI患者在静脉溶栓后行延迟PCI,观察能否进一步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和改善心室重构,以达到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内科或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20例。所有患者有静脉溶栓适应证而无禁忌证,发病后12 h内已接受正规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 500 000 U溶栓方案),排除标准:①患者在发病后7 d死亡;②急性发作时心功能分级达Killip Ⅳ级。

    1.2 研究方法

    按患者是否同意接受PCI分为两组:①PCI组,指发病7~14 d进行冠脉造影患者,本组共68例,冠脉造影如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 3级以下或3级但相关动脉狭窄>75%予行PCI共60例。②对照组,指溶栓后各种原因而不同意接受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本组共52例。随访两组患者各6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溶栓再通率、梗死范围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及随访期间按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一直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片75 mg/d。

    1.3 观察指标

    PCI组和对照组均于发病后1周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心脏事件,并复查超声心动图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见表1,PCI组不良心脏事件累计15例,发生率为22.0%,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累计36例,发生率为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溶栓联合PCI治疗AMI比单纯静脉溶栓能更好减少不良心脏事件。

    2.2 两组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2,在溶栓后1周PCI组和对照组各项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6个月,对照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 (LVESD)较前明显升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P<0.05);而PCI组LVESD下降,LVEF明显升高(P<0.05)。两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静脉溶栓有快速、简便、经济的特点,而直接PCI受条件限制较多,故静脉溶栓仍是治疗STENT的较好选择,但仅50%~70%的患者在治疗90 min内血流恢复至TIMI 2~3级,其中至TIMI 3级者20%~30%[2],所以静脉溶栓时大多数AMI未能有效开通相关血管,溶栓后的高度残余狭窄又使再梗死率和再缺血发生率较高[3]。而溶栓后再予延迟PCI能否令AMI患者进一步获益是有争议的。有研究证实,延迟PCI再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管不能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但能保护心功能,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长期预后[4],国内也有研究显示AMI后予延迟PCI或予静脉溶栓后延迟PCI可改善慢性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功能,降低近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5-9]。

    本文研究表明,在治疗STEWT方面,溶栓后延迟PCI组与单纯静脉溶栓比较在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减轻心室重构及增加左心室收缩功能有较好的效果,达到更好改善AMI患者预后的目的。获益的原因可能在于:①单纯静脉溶栓对IRA的开通很不充分,延迟PCI弥补了它的不足。②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梗死区仍有大量存活心肌,血运重建后,能更好改善心肌灌注,存活心肌缺血改善,抑制心室重塑,改善心室收缩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6):328-329.

    [2]Robrts W,Kragel A,Gertz S,et al.Coronay arteries in unstable angina,ac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udden coronary death[J]. AmJ Cardial,1994,127:1588-1593.

    [3]Grines CL,Browne KF,Marco J,et al.A Comparison of immediste angioplasty with thrombdytic therapy for act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