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90135
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5日 王珏
第1页

    参见附件(2130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72例采用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并分析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该组患儿中发生较多的3种不良反应是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症,胎龄≤32周、换血时疾病状态为导致换血后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换血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要注意新生儿的孕龄、基础疾病。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换血治疗;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722.1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a)-190-02

    换血疗法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换血治疗的操作技术已被熟练掌握,但由于换血会对整个机体的冲击,进而产生一些不良反应[1]。现对本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7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儿72例,均为本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其中,男38例,女34例,出生体重为2 178~4 000 g,平均(3 296.3±670.6) g。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且符合换血指征[2]。日龄为24 h~7 d,平均(4.0±1.5) d,孕龄在33~36周28例,37~42周44例。血清总胆红素(TBiL)>342.0 mmol/L,换血治疗的基础疾病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23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症21例,Rh血型不合溶血症3例,不明原因致高胆红素血症者25例,合并败血症2例,合并DIC 6例。临床表现: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退,巩膜、周身皮肤黄色鲜明症状,部分患儿出现嗜睡,拒乳或肌张力明显增高等症状。

    1.2 血源选择

    ABO溶血选用AB型血浆加O型洗涤红细胞,RH溶血患儿采用Rh血型同母,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感染者和其他均选用与患儿同血型的血。血源均为枸椽酸钠抗凝血(时间≤3 d),严格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及交叉配血,换血量150~180 ml/kg,血液置室内预热,与体温相接近为35~37℃。

    1.3 换血方法

    换血前患儿禁食,置开放式辐射抢救台,取仰卧位,适当约束患儿四肢,静脉推注苯巴比妥钠10 mg/kg镇静,鼻导管给氧下,接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体温,穿刺动脉,连接三通管,一端接肝素生理盐水,另一端抽血,同时穿刺外周静脉接输血器。分别用三个输液泵控制抽血速度、输浓缩红细胞速度及输血浆速度(其中红细胞跟血浆以2∶1混合),保持出入量均衡,换血时间在2~3 h内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所有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比较、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换血后不良反应

    该组患儿72例,共换血90次,其中发生较多的三种不良反应是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症,具体情况见表1。

    2.2 换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单一因素包括胎龄、性别、换血时体重、换血时患儿的健康状况、换血日龄。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胎龄≤32周、换血时体重≤1 500 g、换血时疾病状态均为换血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将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32周、换血时疾病状态为导致换血后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最迅速、有效的方法[2]。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方法简单实用,可有效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通过换血治疗可及时换出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同时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3]。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换血治疗后,该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然而国外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换血术是一项高危险性的治疗方法,换血过程影响到机体的内环境,整个机体的血液循环均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可能导致各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证实换血术后发生较多的不良反应是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症,基本与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有研究证明足月健康的新生儿换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是暂时和可逆的;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现的不良反应则是持续的、不可逆甚至危及生命的[4]。本研究结果表明胎龄≤32周、换血时体重≤1 500 g、换血时疾病状态均为换血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这说明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患各种严重并发症的新生儿其体液平衡更加脆弱。经多因素回归分析,胎龄≤32周、换血时疾病状态为导致换血后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换血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新生儿的孕龄、基础疾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控制好换血的速度,密切监测患儿呼吸、心率及血压变化,出现烦躁、四肢湿冷、面色苍白等反应时,应该暂停换血,静脉推注肾上腺素、速尿、氟美松、纳洛酮、多巴胺升压等处理[5]。医护人员成立换血小组,选择具备娴熟过硬的深部血管穿刺技术、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操作,作好术中各种辅助用药及病情监测[6]。新生儿换血后,继续进行心电监护,通过血常规、血清胆红素、血生化、血糖、血钙、血镁等化验,了解换血结果,同时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感染,这些措施都能有效防止换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青.实用新生儿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8.

    [2]刘汉楚,蔡宝珍,许敬,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3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