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82145
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5日 黄红桃
第1页

    参见附件(1660KB,2页)。

     [摘要] 目的:分析导致本院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的有关因素,探讨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本院2007年收治的2 400例妇产科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分析感染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并与2008~2009年3 65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007年发生院内感染51例,发生率为2.13%,2008~2009年发生感染13例,发生率为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年龄、部位和治疗方法等。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妇产科;院内感染;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109-02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获得的感染,由于医院是特殊的场所,患者比较密集,院内环境容易被微生物污染,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外部条件,导致感染时有发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感染的发生,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院内感染成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本院2007年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其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收治的妇产科患者2 400例,其中,妇科1 100例,产科1300例,年龄20~56岁;同时选取2008~2009年3 650例妇产科患者,其中,妇科1 700例,产科1 950例,年龄21~54岁。

    1.2方法

    查阅患者病例和感染报告,通过自制调查表进行登记,主要包括年龄、病症、治疗方法、使用药物、感染部位等。感染标准以国家卫生部《医院诊断标准(试行)》为根据,并结合医师和护士各项检查进行诊断。

    1.3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通过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感染调查结果

    2007年发生院内感染51例,发生率为2.13%,2008~2009年发生感染13例,发生率为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感染其他因素分布

    通过对2007年51例感染患者分析,导致感染的其他因素还有年龄、治疗方法等,具体分布见表2。

    3 讨论

    3.1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①年龄。从表2中可以看出,40岁以上的患者感染率为66.67%,明显高于40岁以下的患者(P<0.05),由此可以看出,年龄越大,发生感染率越高,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项功能均有所退化,免疫力和抵抗力逐渐减弱,因此容易发生感染。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科患者年龄差距不大,而且一般都低于40岁,因此产科年龄差异并非显著影响因素。②手术方式。妇产科疾病主要治疗方式有化疗和手术,从表2可以看出,化疗感染率比手术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手术,作为是一种带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因患者承受能力有别,一些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术后抵抗力降低时容易发生感染。而化疗常为妇科肿瘤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化疗药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化疗对患者损伤较大,长期的化疗导致患者免疫力急剧下降,致病菌容易乘虚而入[2]。③感染部位。从表1可以看出,感染部位主要是生殖道、呼吸道、腹部、会阴、泌尿道和皮肤。在所有感染部位中,以生殖道为首位,原因在于产科中的胎膜早破、早产均会引起宫颈和阴道感染,同时妇科的阴道手术、宫腔等手术均有可能引发阴道感染;其次是呼吸道。主要因为妇产科患者在进行手术或分娩后体质比较虚弱,一旦外部病原菌侵入,就容易在呼吸道“生根发芽”。特别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器官老化,黏膜纤毛清除功能降低,无法完全抵制外源性病菌侵入。此外,由于麻醉中常会使用到气管插管,此种侵入性操作将原有呼吸道屏障打破,诱发感染;再次是切口感染。由于手术术野和时间的客观因素,导致切口长期暴露,容易被感染,同时手术中所使用的器械有可能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也可能导致感染;另外,泌尿系统感染也是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常见部位,感染主要由术后留置尿管诱发[3],尿道黏膜受到损伤,而且尿管的材料和操作技术的生疏也容易刺激尿道黏膜。

    3.2 护理对策

    3.2.1掌握感染相关知识和途径对于院内感染,我国已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比如《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是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为护士提供指导,因此护士要认真学习有关感染的知识,对其感染途径进行了解和掌握,以备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准确切断感染源。

    3.2.2术前严格无菌操作有学者研究发现,院内感染大部分来源于侵入性操作,约占感染因素的53%[4],因此严格无菌操作是降低感染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对外界环境的控制。对手术引起的感染最重要的措施是洗手,因此无论是护士还是医生都应严格遵守洗手制度;器械是手术感染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护士在准备所需器械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严格消毒灭菌,并保证其灭菌质量,对于一次性用具分开管理,并摆放整齐,所用的生命体征监护仪器也应进行消毒,比如麻醉机、呼吸机等插管。其次是对手术室环境的控制。手术室是进行手术的场所,若控制不当,往往容易让病原菌滋生并侵入患者,因此在手术进行前要对地面、手术台、桌面和空气等进行消毒,保持干净、整洁,减少细菌数,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

    3.2.3术中感染的控制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尤其是用气管插管麻醉的患者,动作要轻柔,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破坏。洗手护士传递器械要及时准确,并将使用过和未使用的器械分开,以免混用,增加感染。在医生做好切口后,及时对其进行保护,减少组织暴露,多切口的排泄物要及时进行清理,保持切口清洁。

    3.2.4术后护理对于分娩、阴道手术等术后,给予适宜的抗生素,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对于分娩后因宫颈松弛、宫腔创面大、阴道黏膜擦伤以及会阴侧切伤口等都为细菌侵入创造了条件,因此术后可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或擦洗,擦洗的原则为由上到下,从内到外,会阴切口单独擦洗,擦过肛门的棉球和镊子应弃之。大便后用水清洗会阴,保持会阴清洁。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选择对尿道黏膜刺激小的材料,留置期间尽量少打开密闭式导尿系统,无禁食和禁水的患者,指导其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起到冲洗膀胱的作用。此外,要定时对尿道口和导尿管进行消毒,并加强护理,尽早拔管[5]。术后其他基础护理:加强口腔护理,术后根据感染病原菌株选择相应的漱口液,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凝血功能不佳的患者,要避免碰伤黏膜和牙龈。轻叩其背,协助患者排痰,对于痰多的患者,可采取不同的体位辅助排痰,必要时可通过器械吸痰。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给予翻身,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免擦伤皮肤,并且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根据医嘱合理指导饮食,增强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

    3.2.5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紧张、担心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6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