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36502
9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671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9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观察组(硝普钠治疗组)60例,分析临床数据资料。结果:观察组HR、RR、MAP、PH、SaO2、Pa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巴胺、磷酸肌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力衰竭;硝普钠;多巴胺

    [中图分类号] R514.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155-01

    心力衰竭是指因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为0.3%~2.0%,尤其是老年人患病率较为突出[1]。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收治的9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内科2006年3月~2009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55~76岁,平均(63.8±8.8)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心功能分级,Ⅱ级55例,Ⅲ级35例。原发病:冠心病37例,高血压心脏病40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硝普钠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心功能分级、原发病等一般资料上,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60例:根据患者临床特点静点硝普钠25 mg、多巴胺20~40 mg、钾镁合剂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另外静推磷酸肌酸1 g+6 ml0.9%氯化钠溶液,bi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血气分析结果。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患者;有效:心功能改善I级患者,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有加重患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血气分析结果的比较

    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会出现机体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同时肺循环淤血,致使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硝普钠为强有力的血管扩张剂,能直接松弛小动脉与静脉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从而减轻心肌负荷,降低心肌氧耗量,能使衰竭的左心室排血量增加[2]。多巴胺为体内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具有β受体激动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排血量,加快心率作用较轻微,对周围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升高动脉压,对心脏血管则使之扩张,增加血流量;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从而促使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多[3]。磷酸肌酸可以稳定心肌纤维膜,通过抑制核苷酸分解酶而保持细胞内腺嘌呤核苷酸水平[4],抑制缺血心肌部位的磷脂降解,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改善心肌缺血部位的微循环[5]。本研究通过上述药物联用与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HR、RR、MAP、PH、SaO2、PaO2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同时观察组HR、RR、MAP、PH、SaO2、Pa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本研究通过对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观察两组疗效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硝普钠、多巴胺、磷酸肌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71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