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药师》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291118
以药做盾,能先发制﹃病﹄吗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家庭药师》 2011年第5期
     "现代人十分重视健康,对疾病很敏感,不仅有病治病,而且预防性用药的观念也很强。稍一出现症状,就忙不迭地服药预防,希望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然而,有时候人们的未雨绸缪,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未雨绸缪,反倒弄巧成拙

    2010年7月12日,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椑南乡沙石村,上百人因预防性服药而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一名年仅3岁的女孩不幸身亡。出现不良反应的其他村民被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所幸都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事得从村里那个出国务工的卢大江说起。2010年5月11日,卢大江被诊断为恶性疟疾,于是7月12日,东兴区疾控中心要求在卢大江接触范围内的人员须进行预防性服药。结果一名先行服药的3岁女孩突然出现头痛、脸色苍白、无力等症状,最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村民们服用的是磷酸伯氨喹及磷酸氯喹。这些药适用于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敏感株感染以及急性发作的抑制性治疗,也用于肠外阿米巴病。

    虽然说过敏反应与个体有关,但用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东兴区疾控中心首先排除了药物质量方面的原因。疾控中心使用的是上海某药厂生产的磷酸氯喹片/磷酸伯氨喹片组合包装,属于合格品,是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的,并且发放过程中没有赢利环节。成人是按药品说明书上的药量,一次服用4粒氯喹和3粒伯氨喹,出现不适是属于药物必然反应;女孩的死亡是未按规定减量,服用了成人药量所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