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2年第3期
编号:13183409
中国医疗服务的“伪市场化”(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2年第3期
     策者和专家竟然味着常识放言高论呢?

    “行政型市场化”之“伪市场化”的核心特征,在于公立医疗机构中绝大多数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由政府来确定,大部分常用药品的价格(最高零售限价、中标价和利润加成)也由政府来确定。尤其严重的是,政府对包括县级在内的所有公立医院实施药品加成管制,即规定其药品出售的最高加成率不得超过15%。很显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

    去行政化改革必先行

    政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出售进行价格和利润率管制,其初衷自然是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幅度,从而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但是,这些管制却产生了三大负面效果。

    其一,造成价格扭曲。由于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实施行政性定价,而行政性价格管制最常出现的一个后果就是旧的定价偏低,新的定价偏高。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价格始终偏低,而那些新出现的耗材和药品,则有望获得较高定价。人力资本的价值被压低,医疗界人士对这一弊端的抱怨在媒体上可谓不绝于耳。对这一点,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也早有认知,并多次宣称要改。但这一问题正是行政定价体制造成的,过去无法解决,现在也无法解决。指望这个问题靠行政性价格调整来解决,根本就是一厢情愿。

    其二,形成“以药补医”的格局。在价格管制下,公立医院中一般性的医疗服务必然收不抵支,即形成所谓“政策性亏损”。于是,通过卖药的盈余来弥补医疗服务提供中的“政策性亏损”,也就势属必然。正是行政协调机制导致了医疗服务的“政策性亏损”,而医疗服务的“政策性亏损”导致了“以药补医”的格局。

    其三,“以药补医”格局在中国的公立医院中造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现象,即药费高昂。事实上,在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中,药占比长期以来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达40%上下,而世界平均水平也就在20%上下。药费居高不下,一方面会造成医药总费用的上涨,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药品过度使用甚至滥用现象的存在。而药品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不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构成危害。

    实际上,导致公立医院弊端重重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型市场化,而不是“过度市场化”。行政型市场化是极为荒谬的制度。如果不打破这种制度结构,如果公立医院的去行政化改革不落实,如果公立医院不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所有公立医院依然陷入行政协调的泥潭而无力自拔,那么整个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http://www.100md.com(顾昕)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