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26期 > 正文
编号:1231130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5日 田振宇 梁志强 朱汝军 王建伟
第1页

    参见附件。

     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COPD等基础疾病常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因此CABG术后易出现低血容量、低氧血症等,进而导致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的发生[4]。左房过大是CABG发生AF的又一独立危险因素。心房扩大,导致心房肌不应期离散度增大,进一步加大心房肌的不均一性,因而导致AF的发生[5]。

    本研究中AF组患者体位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较非AF组患者明显增加。有文献报道,体外循环时间长短的差异对术后AF的发生有显著性意义,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体外循环本身为一种非生理的循环过程,会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以及全身多器官的炎症反应,体外循环时间越长,上述两种情况就越重。因此,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特别是序贯式搭桥的临床应用,有利于预防术后AF。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短对AF发生的影响,考虑可能是由于呼吸功能受损影响心脏的氧供,也可能是带气管插管影响患者的进食和不能服用β受体阻滞剂有关。因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强调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尽早恢复进食和服用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也有利于预防术后AF的发生[6]。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心脏频率,从而降低室壁张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需氧量;同时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的作用主要是延长心室舒张期,增加冠脉血流量;围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预防术后房颤的发生,且剂量在可耐受的情况下至最大化[7]。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才能有利于术后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敏,杨书秀,赵丽香.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11例临床分析[J]. 山东医药,2007,47(36):55—56.

    [2] 陶登顺,王辉山,汪曾炜,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8):820—823.

    [3] 梁林宝,程国栋,凌国生,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J]. 广州医药,2005,36(3):26—27.

    [4] 李庆志,李欣,祝沪军,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695—2696.

    [5] 崔勤涛,韩培立,付庆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33(10):4494—4495.

    [6] 沈童童,单其俊,袁彪,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21(3):215—216.

    [7] 李广平,焦占全. 心房颤动相关危险因素的新认识[J]. 中华心率失常杂志,2009,13(3):223—224.

    (收稿日期:2012—07—3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