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1年第33期 > 正文
编号:12148999
化瘀止痛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25日 倪晓君 鲍兰频
第1页

    参见附件(2970KB,3页)。

     1.4 疗效标准

    1.4.1 止痛效果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订。痊愈:服药后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积分为0,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显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善。

    1.4.2 痛经程度评分标准[7] 月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计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计1分,腹痛明显计0.5分,坐卧不宁计1分,休克计2分,面色苍白计0.5分,冷汗淋漓计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解计0.5分,伴腰骶疼痛计0.5分,伴恶心呕吐计0.5分,伴肛门坠胀计0.5分,伴大便次数增多计0.5分,疼痛在1d以内计0.5分,疼痛每增加1d增加0.5分。重度痛经积分14分以上,中度痛经积分8.0~13.5分,轻度痛经积分8分以下。

    1.5 观察方法

    每个周期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了解每个月经周期与每次月经期间痛经程度、不规则阴道出血有无,月经量的多少等。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痊愈率25.00%,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率9.09%,总有效率70.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2.2 治疗前后痛经积分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t=9.82,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说明观察组缓解痛经症状较好。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未出现恶心、潮热、呕吐与烦躁等缺乏雌激素的症状,阴道不规则流血用药后均未出现。

    3 讨论

    有关EM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效果也不理想而反复激素类药物或手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身心痛苦,难以被广大患者接受。

    与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EM,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偏多、痛经、不孕或异位内膜囊肿等。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孕烯三酮等是目前常用的药物,但几乎都需连续、长期疗程用药,均导致停药后复发或闭经。

    至今国内外采用每天米非司酮10~100mg连续6个月的治疗方法,年轻患者难于耐受[8]。对月经影响不大的治疗方法是于排卵前服用米非司酮,让其在黄体期发生作用[9]。服用较小剂量的米非司酮即可在不影响(雌孕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等)激素分泌的情况下,干扰内膜发育与成熟,我们用小剂量米非司酮4d左右是刚好选择黄体、孕酮初期,即能减弱或阻隔此阶段雌孕激素对内膜的影响,以干扰早期形成的内膜分泌,控制异位内膜增长厚度,使月经量减少,同时阻断前列腺素PGF2a等的合成以达到减轻痛经的目的[10]。

    祖国医学把EM归属“不孕”“痛经”、“癓瘕”等范畴,为妇科难治病。该病为有形之邪——瘀血[11]。瘀血是该病痛经的病理基础,既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又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12]。

    血与气互结而成为“瘀”,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现代药理证明,具有促进动物腹腔内血液和凝血块分解吸收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动物微循环、使血流量增加,血管扩张,具有抗炎、抑菌、增加吞噬细胞功能及镇痛作用。化瘀止痛汤方中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凋经;丹参破血散血,镇静止痛;三棱、莪术破血逐瘀;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上药联用,共同起到舒肝解郁、活血化瘀和散结镇痛作用,使气血流畅,癓瘕缩小,瘀血得化,痛经减轻,冲任调和,达到治疗EM的目的。

    我们的资料表明中药化瘀止痛汤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EM痛经,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痊愈率25.00%,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率9.09%,总有效率70.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痛经积分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说明观察组缓解痛经症状较好。两组患者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我们认为中药化瘀止痛汤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EM痛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简单易行、经济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由于我们的样本资料太少,有待临床继续积累资料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梁瑞宁. 平冲散瘀通络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5):57-58.

    [2] 赵玉,黄向华.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进展[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5):503.

    [3]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7-250,252-253.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三界学术会议修订.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l(6):376.

    [5]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4-36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

    [7] 王彩菲.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60例临床观察[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7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