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3期
编号:13393632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期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方法 70例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 分析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结果 ①发病时间:70例孕产妇发病时间为产褥期44例(占62.86%), 妊娠期26例(占37.14%);其中产褥期孕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病31例(占70.45%), 阴道分娩后发病13例(占29.55%), 产褥期发病时间5~45 d, 平均发病时间为(25.47±17.87)d;妊娠期发病时间3~30周, 平均发病时间为(16.34±13.42)周。②危險因素:70例孕产妇围生期不规律检查56例(占80.00%), 围生期正常检查14例(占20.00%);由卧床时间过长造成37例(占52.86%), 具有妊娠合并症及病理产科33例(占47.14%)。70例孕产妇中产后出血15例, 羊水过少4例, 复发性流产6例, 双胎妊娠5例, 合并内科疾病9例, 地中海贫血2例, 慢性肾炎2例, 重症肺炎1例, 风湿心脏病3例, 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2例, 家族血栓病史1例, 反复流产2例, 吉兰-巴雷综合征2例, 子痫前期6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 抗心磷综合征2例, 蛋白缺乏3例, 抗凝血酶缺乏3例。③临床表现:70例孕产妇患肢肿胀47例(占67.14%), 不同程度发热11例(占15.71%), 压痛59例(占84.29%)。结论 孕产妇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予以及时诊断、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 促进身体恢复。

    【关键词】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特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27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严重并发症, 其会危害孕产妇身体健康及生命健康。就健康成年女性而言其发生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高于非孕期健康女性[1]。据不完全统计,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妊娠期间发生栓塞事件占80%左右。现阶段, 伴随着我国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准确率得到显著提升。本研究主要通过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 以探讨孕产妇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妇产科治疗的70例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其中孕产妇年龄18~41岁, 平均年龄(22.34±11.76)岁;初产妇31例, 经产妇39例。纳入标准:产褥期或妊娠期产妇、临床资料比较完善, 可随时进行随访。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无自主表达能力、感染造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此次研究产妇及其家属均已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本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1.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围生期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 通过对产妇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等因素研究分析, 以确定其发病前期起病因素及发病期间临床表现情况。

    2 结果

    2. 1 发病时间 70例孕产妇发病时间为产褥期44例(占62.86%), 妊娠期26例(占37.14%);其中产褥期孕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病31例(占70.45%), 阴道分娩后发病13例(占29.55%), 产褥期发病时间5~45 d, 平均发病时间为(25.47±17.87)d;妊娠期发病时间3~30周, 平均发病时间为(16.34±13.42)周。

    2. 2 危险因素 70例孕产妇围生期不规律检查56例(占80.00%), 围生期正常检查14例(占20.00%);由卧床时间过长造成37例(占52.86%), 具有妊娠合并症及病理产科33例(占47.14%)。70例孕产妇中产后出血15例, 羊水过少4例, 复发性流产6例, 双胎妊娠5例, 合并内科疾病9例, 地中海贫血2例, 慢性肾炎2例, 重症肺炎1例, 风湿心脏病3例, 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2例, 家族血栓病史1例, 反复流产2例, 吉兰-巴雷综合征2例, 子痫前期6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 抗心磷综合征2例, 蛋白缺乏3例, 抗凝血酶缺乏3例。

    2. 3 临床表现 70例孕产妇患肢肿胀47例(占67.14%), 不同程度发热11例(占15.71%), 压痛59例(占84.29%)。

    3 讨论

    孕妇产褥期及妊娠期间病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中常见的产科疾病, 其对产妇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影响均较严重。一旦形成血栓其下肢会出现色素沉着、局部肿胀等情况, 影响其患肢外观, 严重时会直接导致其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病症, 由于栓子脱落而引发的急性肺栓塞是导致孕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产褥期及妊娠期均属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发阶段, 其一般与产妇围生期血液产生高凝具有一定关联。血液高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妇产后止血, 在预防产后大出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 在部分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 其产妇产后出血死亡是其最高致死因素之一。就经济较为发达国家而言, 伴随着产妇生产后出血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 使得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成为继围生期期间感染性疾病及高血压疾病后, 孕妇妊娠期死亡的重要因素[3]。

    有研究认为, 孕产妇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大部分发生在妊娠期期间, 而产褥期占比较小。其中早孕期间发生血栓几率为45%、中孕期间发生血栓几率为29%、晚孕期间发生血栓几率为26%。但依旧有一部分学者认为, 孕产妇在产褥期发生血栓类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其发生于妊娠期间, 其发生危险因素为妊娠期是5倍多, 而发生肺栓塞的几率为妊娠期的3倍[4]。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于左侧, 主要原因是人体左测髂骨总静脉在右侧髂骨总动脉及第五腰椎之间, 使其下肢静脉较右侧更为狭窄, 造成在此处血流速度迅速减缓, 进一步形成漩涡等情况, 最终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剖宫产术后产妇出现产褥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麻醉并发症的几率高于阴道分娩[5]。剖宫产手术产妇由于其手术创口会对血管及腹部造成损伤, 且手术过程中出血、输血以及手术卧床时间过长, 均使得其下肢肌肉持续处于松弛状态, 不易形成血液回流, 最终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除了予以基本临床治疗外, 需对其进行抗凝治疗, 现阶段我国常见抗凝药物主要应用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等药物, 且抗凝药物的有效应用是治愈该疾病的关键因素[6-9]。, 百拇医药(岳洋)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