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46799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中的护理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党军丽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将15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75例,常规组进行一般护理,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综合护理,比较组别间患者血糖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组餐后2 h血糖水平及总并发症发生率(9.3%)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且患者生活质量整体上要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糖尿病;血糖;并发症;护理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且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上升,成为当前人类必须严肃应对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之一。我院近年在糖尿病的临床护理上以控制血糖和积极预防并发症为重点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0例,入选患者均严格排除严重急慢性疾病、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根据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75例,组别间在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资料见表1。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配合,如用药护理、日常生活护理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以系统的以控制血压和预防并发症为目的护理举措,如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预防低血糖等。

    1.3 护理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1 d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6~15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并于最后一次随访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1]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上差异不大,但干预组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整体上要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不良反应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主要集中在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三项上,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9.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3%(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异常、诱发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有降血糖药物使用不当、胰岛素剂量不足、饮食失调、感染等[2],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要针对这些危险要素进行以预防为原则的系统护理,我院在这方面的主要护理方法有如下五个方面。

    3.1 心理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病程较长且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合理饮食、预防感染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临床护理时护士应当注意加强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对症疏导工作,多和患者沟通交流,并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以使患者保持健康心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治疗。

    3.2 健康宣教 血糖水平失调是诱发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科学、有效地控制血糖是关键。有研究表明,血糖的有效控制与否与患者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3],因此必须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本文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系统的糖尿病健康宣教,主要内容为糖尿病的诱因、治疗方法、胰岛素的作用及正确注射方法、低血糖时的应对技巧、自我心理调节法及相关服药、饮食、运动注意事项等。在宣教形式上,以糖尿病知识讲座为主,并配合以患者交流会、展板、相关书籍阅读等方法。此外,本组干预组患者出院前1 d时由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问卷测试及实际操作测试,以检查患者对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患者出院后每月均进行1次电话回访,以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服药情况。本文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证明了健康宣教的重要性。

    3.3 饮食控制 告知患者饮食上要以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搭配合理、清淡营养为原则,尤其要限制盐的摄入量在6 g/d内,忌酒、多饮水,尽量避免在餐馆就餐。

    3.4 低血糖的预防 患者出现低血糖时非常容易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效预防低血糖是重中之重,出现低血糖时可口含糖15 g,食用饼干、牛奶、香蕉、芒果等含糖食物,或者喝1杯牛奶、白糖水、果汁等直至血糖恢复正常。

    3.5 运动指导 鼓励患者根据自身病况及体制进行适当运动,如爬楼梯、跑步、打太极、慢走等,以通过科学运动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运动时间应选在餐后1 h左右,不宜空腹运动,每日运动量保持在30~60 min,每周3次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合并低血糖、关节疾病、酮症患者或者血糖水平不稳定患者不宜进行运动。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科学的护理干预及患者自觉的科学饮食、运动,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1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