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4期
编号:12092535
药物性肝炎112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资料,根据服用药物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作出综合分析。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草药为最多,占(28.5% ),其次为抗结核药(21.4% ),抗生素药物(16.1% )解热镇痛类药物(14.2% );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75.0%,胆汁瘀积型占13.4%,混合型占11.6%;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预后较好。临床用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监测肝功能,减少药物肝炎的的发生。

    【关键词】 肝炎;药物;诱因

    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称为药物性肝病(Drug-indaced Liver disease, DILD),该病在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的总发生率为3%~9%[1]。近年来随药物种类的逐渐增加,药物性肝炎也逐年增加,由于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又缺乏特异性,临床工作中极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本文对11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该病认识,减少其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男性45例,女性67例,年龄18岁~76岁,平均年龄45.7±8.6岁。

    1.2 诊断标准 ①病前1~8周或1年内有明确用药史。②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