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98078
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5日 杜峰 蔡芳
第1页

    参见附件(2168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符合标准的25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全部病例术前均予采用顺铂、长春花碱、博菜霉素联合方案(PVB)化疗2个疗程后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经过术前新辅助化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宫颈局部的肿瘤直径较化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提高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是安全有效而且耐受性好的新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率与症状改善率,并降低了病理高危因素对患者预后的负面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

    子宫颈癌是现最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我国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以40-50岁为多,60-70岁又会有一高峰出现,20岁以前者很少见[1]。当前放疗以及手术治疗依然是宫颈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对放疗的反应性较差。本次临床观察选取我院符合标准的25例宫颈癌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观察疗效,分析该治疗手段的临床效果与意义。现进行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符合诊断及入选标准的25例宫颈癌患者,全部病例于术前均经宫颈活检,病理确诊为宫颈癌。患者年龄为27~60岁,平均45岁。依据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大会(FIGO)的临床分期标准,临床分期Ⅱa期15例,Ⅱb期10例。全部病例的宫颈肿瘤直径均大于或是等于4 cm。按病理类型,其中鳞癌18例,腺癌7例。

    1.2 入选标准 通过3名以上妇科专家检查,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分期标准进行分期确定为Ⅱa期-Ⅱb期的患者;均为初治患者;均于治疗前经宫颈活检病理证实为宫颈癌;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不合并严重并发症;无化疗的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依据FIGO所推荐的NACT方案,全部患者于术前均行PVB方案化疗,行2个疗程。第一天应用顺铂(DDP)50 mg/m2(静脉注入15 min),长春新碱(VCR)1 mg/m2(采用静脉冲击疗法),博莱霉素(BLM)20 mg/m2(静脉滴注6 h以上);第二、三天应用博来霉素20 mg/m2(静脉滴注6 h以上);于21 d后再重复上述治疗1个疗程。全部病例分别于化疗结束16-21 d后行手术,均于全麻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1.4 疗效评定 待化疗结束后7-21 d内以化疗前后肉眼观察、结合妇检、阴道镜检查测量、B超测定及CT扫描综合判定局部肿物变化情况。依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指的是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为肿瘤缩小达50%以上;稳定(SD)为肿瘤缩小或者是增大不超过25%,而且没有新病灶的出现;进展(PD)指的是肿瘤增大超过25%或者是出现了新病灶。CR+PR为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化疗停药2周后开始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有效率为76%,详情见下表。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宫颈癌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肿瘤局部未得到控制、转移以及复发。Par等k[2]学者曾经报道对于肿块直径大于4 cm的Ⅱa-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率高达35%-80%。传统治疗方法手术与放疗主要是针对宫颈癌原发灶、宫颈三角区以及淋巴结局部区域的治疗,这种方式对早期宫颈癌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因其局部肿物体积较大,肿瘤中乏氧细胞数量较多,降低了放疗的敏感性,因此对放疗的反应性差,可见单行手术以及放疗治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术前化疗在肿瘤血管床尚未遭到破坏之前,化疗药物较易进入肿瘤,能够提高化疗反应,以消灭转移微灶,进而降低术后转移率。遂我院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的临床疗效的临床观察,经化疗与手术治疗,有效率达到了76%,全部病例肿块直径均缩小到4 cm以下。术前新辅助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6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