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3期
编号:11952205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2例(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5日 王跃臣 徐慧超
第1页

    参见附件(1985KB,3页)。

     治疗中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手法复位要轻柔、准确、有效, 力争一次成功, 避免粗暴操作及反复多次整复,反复多次的整复可加重损伤或导致骨化性肌炎;②骨折复位要求, 伸直型髁上骨折建议采用屈肘 30°~50°位的逐渐牵引, 可使骨折近端向后移动, 退出软组织束缚, 利于复位。术前尺偏型骨折, 特别是合并有内侧嵌插或粉碎骨块的肱骨髁上骨折, 对复位固定的要求较高, 要求尽可能地达到轻度的矫枉过正, 最好能使尺侧分离, 桡侧嵌插, 以更加有效地避免肘内翻的发生。术前桡偏者, 应解剖对位;③内侧进针时, 先触及内上髁, 将内侧皮肤向下向远侧推,并用左手拇指按住肱骨内上髁,以固定后部的软组织,克氏针紧贴拇指前方进入肱骨内上髁,这样可避免克氏针进入尺神经沟或造成周围软组织的绞伤,导致尺神经的损伤。若局部肿胀明显触及不清时, 先外旋上臂, 在 C 形臂 X 线透视下清晰地显示内上髁后再进针, 进针点要靠前, 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④内外侧克氏针交叉不可以在骨折线上,而且针尖端必须穿透对侧骨皮质,方可保证内固定牢固;⑤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不能够完全抵抗前臂的应力,而患儿亦不可能较好的配合治疗。因此,术后必须合石膏托外固定, 而且尽量不要过早地去掉石膏托固定,以免影响骨折愈合及后遗畸形;⑥应用本法的最佳时机为伤后 24 h内血肿尚未形成时, 如果局部肿胀严重时操作, 不仅不易触摸清楚, 增大操作难度, 而且增加感染率,如果受伤时间较长,超过24 h,建议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8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