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5期
编号:11937157
改良式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25日 夏正英 侍利庆
第1页

    参见附件(1779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式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有剖宫产指征、无手术禁忌证晚期妊娠妇女20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式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腹部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观察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24 h切口疼痛、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1);该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切口疼痛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均为100%。结论 改良式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快,组织损伤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改良式剖宫产术;腹部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

    改良式剖宫产术[1]是采用JOEL-COHEN的开腹方法,为一种改良的下腹部横直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由以色列Stark教授创立的新式剖宫产术,于1996年传入我国,适用于所有有剖宫产手术指征的产妇。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即腹部横直切口,钝性分离,不缝合腹膜术式,同传统腹部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对比,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入院分娩产妇中具有典型的剖宫产指征的孕妇,按其纳入观察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改良式剖宫产术(改良组)100例,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4.5士1.7)岁,其中初产妇93例,经产妇7例;腹部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100例,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5.3士1.9)岁,其中初产妇91例,经产妇9例。两组剖宫产指征均为胎儿窘迫、妊娠合并症、臀位、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均无手术禁忌证。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两组治疗前在孕产次、年龄、指征、麻醉方式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腹部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按文献的报道的常规操作方法[2]改良式剖宫产术方法参照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报道的方法[3]略有改进:①常规术前准备,采用硬膜外麻醉;②切口选择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2~3 cm;③常规消毒手术野皮肤,铺巾,在切口部位做一横直切口,长约12~15 cm;④横行直切开皮肤全层,正中切开皮下脂肪2~3 cm,达筋膜层,向两侧钝性分离脂肪层,横行剪开腹直肌前鞘与皮肤等长;⑤用血管钳沿着上下纵行方向分离两腹直肌间的粘着部位,术者与助手各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后向两侧拉开松解腹直肌,缓慢均匀牵拉,将腹直肌于为切开的皮下脂肪分开,暴露腹膜,并上下方向撕开至伤口足够大;⑥显露腹膜外脂肪用食指分离腹膜外脂肪,提起腹膜用刀切开小口,食指进人腹腔沿上下方向撕开腹膜进人腹腔,暴露子宫下段,用手术刀横向切开膀胱膜反折部位约2~3 cm,术前与助手分别用食指沿切口撕开膀胱腹膜反折约10~12 cm,膀胱上缘以距子宫切口下缘2~3 cm为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7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