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2714
“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理论在偏瘫上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2期
     随着临床抢救技术的不断提高,脑血管意外、脑外伤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幸存者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其中尤以上肢功能更为明显。据统计,有30%~66%的中风患者不能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使用他们的患侧上肢。 肢体运动障碍影响他们的自我照顾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神经促通技术主要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以及PNF技术等,以减少残损、最大限度降低残疾为目的,应用于临床康复后,能在治疗环境中不同程度地促进运动功能恢复[1]。但是,由于每天接受治疗的时间有限,而且缺乏结合实际生活环境的特殊训练,因此,这些传统促通技术很难在改善实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发挥作用。有些传统观点甚至认为,偏瘫发生一年以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不可能再恢复,尤其是手功能。

    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康复技术,用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加其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使用,广大专业人员不断总结、探索。“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近十年来由美国Alabama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康复治疗新技术,有临床研究报道它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功能。本文将就如何有效地将“强制性使用”技术应用于不同偏瘫阶段的上肢运动促通提出探讨。

    1 “强制性使用” 运动治疗的基本概念

    “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日常生活环境中,限制偏瘫患者健侧上肢的使用,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同时配合常规的上肢促通训练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74 字符